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麼 - 第3章

張宏傑

  文化隨筆集《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麼》能回答着個問題嗎?中國人少了什麼?一提起韓國,我們便覺得心虛氣短。中國足球隊屢屢敗在韓國隊腳下,以至想要戰勝他們,似乎比登天還難。面對西亞球隊,中國隊尚還勉強過關,可一面對韓國隊,這些人高馬大、待遇豐厚的「小伙子」就腳下發軟。「恐韓」已經成為「足球界」的一種「情結」,就如同那些奶油小生和「蛋白質女孩」們的「哈韓」一樣。

  更讓我們感到底氣不足的,是韓國人的愛國主義。2001年,趙薇穿日本軍旗服裝引起國人的一片譁然,是謂「軍旗裝事件」。但奇怪的是,竟然有許多人着意為趙薇開脫,他們甚至還反過來譴責中國人的「狂熱的民族主義」。而趙薇也輕描淡寫地將這一切歸結為自己的「無知」。這種事情要是放在曾經同樣飽受日本摧殘的韓國,情況將會是怎樣?李成延的「慰安婦寫真事件」作出了回答。這次事件激起的韓國人的怒火,足以讓一切膽敢朝一個民族的傷口再加一把鹽的有心無心、有知無知的「敗類」膽寒。可能中國人永遠也體會不到那是一種怎樣的因恥辱而激起的對民族和國家的達至偏執的熱愛。很快李成延便跪着謝罪,請求寬恕,在韓國其「星途」亦有可能徹底葬送。相關娛樂公司負責人當場削髮下跪向國民謝罪。發表有同情言論的議員被迫辭職,成為永難洗掉的政治污點。

  中國人真是太容易無原則地寬恕一個深深傷害過自己的人了。而在這種看似美德的「國民性」背後,可以看出冷漠、猥瑣和對自己民族、國家的不負責任。當別的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一分不少地要日本償付戰爭賠償時,受害最深的中國卻宣布放棄戰爭賠款。一次次地表示友好和示弱,「以德服人」的後果卻是遭到一次次毫不客氣的羞辱。正因為缺乏對民族和國家負責,才會出現從「何智麗」到「小山智麗」的蛻變。也正因為如此,當韓國人拒買日貨,並在經濟危機中自發地「獻金愛國運動」時,中國女人正以嫁給日本人為榮,正以用上日貨來作為自己高檔次的身份的表徵。在這些表象背後,是不同的精神生態所導致的對待歷史、現在和未來的態度以及為此而作出的努力的分野。這種不同的精神生態使中國與韓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迅速區別開來,無論在經濟發展、國民素質、政治文明、文化觀念上,韓國都遠遠地將中國甩在了後面。

  一個曾經是中國附屬國的國家,一個在朝鮮戰爭中其青年被志願軍打得抱頭鼠竄的國家,一個崇奉儒家文化並曾經對中國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民族,一個用漢字的民族,一個在幾十年前還和中國一樣貧窮落後的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竟然奇蹟般地躍升為中等發達國家行列,轉而成為中國發展的榜樣。面對這種奇蹟,我們不由得想問:中國人比韓國人缺少了什麼?

  青年作家張宏傑力圖對此作出回答。他的文化隨筆集《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麼》就是這種回答的一個重要的嘗試。他似乎想糾正一下國人的思維偏見:在學習發達國家經驗的同時,與中國非常相似的韓國無疑是一個更為現實的榜樣。無論如何,韓國的文化背景,以及經濟起飛前國內的政治和文化生態,與中國沒有多大的區別。西方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可以移植,卻不一定能得到文化環境的養料的滋養。在這種情況下,韓國的發展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發展的現實經驗。張宏傑由此從「國民性」比較,中韓兩國對待傳統的不同態度,民族主義思潮在兩國的不同表現和命運,韓國的反腐之路對中國的啟示,中韓兩國的教育比較,韓國怎麼解決農村問題,以及中韓面對有爭議的領土的不同態度進行了研究。這種分析框架雖然不夠全面,但已足以把問題反映出來並對答案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在張宏傑的筆下,優美的敘述背後是觸目驚心的對比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向國人介紹韓國經驗,並在一定程度上以韓國之長攻中國之短。」

  恰恰就是因為中韓兩國在歷史上多麼的相似,以至韓國就像是一個複製過去的小型的中國;也恰恰是因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遇到的事情幾乎已經被韓國所遭遇,所以它的發展經驗為中國的學習借鑑提供了一種現實主義的邏輯。這種視角所植根的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的相似超過了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在儒家文化的覆蓋圈內,韓國對儒家文化的信守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其古制近乎一種儒家文化的「原教旨主義」。但也恰恰是因為對這種未遭到多大的政治玷污和經濟解構的傳統的堅持,韓國人表現出了極高的道德水平。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倒在大街上,那麼圍觀上來的大多數人只是看熱鬧的看客,而在韓國則只可能是施救者。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文革」的「破四舊」,20世紀80年代的新啟蒙,雖然仍然有「新儒家」在苦苦支撐,但傳統文化可以說已經被破壞得差不多了。無信仰而逐實利的中國人自然也隨着政治運動和經濟運動起舞。這使得中國成為一盤散沙,就像是一個爾虞我詐的團體,人人各懷鬼胎。誠信和社會公德,以及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心缺失影響到了反腐、教育、「三農」等問題,並使中國的現代化歷程雪上加霜。

  韓國的成功模式是西方民主政體、經濟制度與儒家傳統文化的成功結合。這點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中國恰恰相反,儒家文化已支離破碎,而西方民主政體尚無蹤影。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但在極權政治的介入下,權力資本粉碎了經濟民主的可能。因此,腐敗除了人的道德素質外,制度承擔了主要的責任,而民主政治的缺失正是中國的不幸。在這樣的政治和文化雙重缺失的背景中,對一個國家發展基礎的忽視給中國的未來蒙上了濃重的陰影。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建立在具有現代教育背景的人群的「群集」上,而中國在「義務教育」口號下出現的「希望工程」和官員巨額的吃喝花銷以及貪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育產業化」中,對社會上層的結構的變相壟斷更導致中國社會結構更深一層的斷裂。而反觀韓國解決農村問題的舉措,我們確實應該羞愧。我們對特權思想的崇奉,對社會不公的容忍令人吃驚。當韓國的農村問題尚不構成一個大的問題時,它立即啟動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使城鄉之間縮小到可以忍受的差距。而我們長期以來對農民的榨吸即使積累到孕育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仍然無法阻止它的慣性。

  因此,如果要問我們比韓國缺少什麼,那麼我們缺少很多,並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我們比他們更缺少血性。我們沒有他們敬業。在他們面前,我們簡直沒有社會公德。他們比我們更有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在張宏傑的筆下,從廁所也能看出問題:當我們的廁所正惡臭熏天時,他們已經讓廁所乾乾淨淨,甚至香氣撲鼻。從一個廁所固然不能說就反映一切,但它畢竟可以折射出許多東西。當我們看到這些、想到這些時,我們必須承認,宇宙已經巨變,許多曾經存在的東西都已經灰飛煙滅。當一個世紀前韓國人看到中國的廁所都要讚美一通而現在的中國人看到韓國廁所同樣如法炮製時,時空和對象已經移位。這個時候,學習,既不自卑也不盲目崇拜是最為理性的。自負只是一種意淫,自卑則是一種自毀。當韓人都要「搶注」端午節時,我們怎麼還能醉眼朦朧,不辨東西呢?我們只能搜尋一下我們擁有什麼東西,打落了什麼東西,而又該學習什麼東西。而這本書也正如作者所說,其「借鑑」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550508 福泉市貴州宏福總公司牛場生活區23號樓 石求陽)

 

 

一本驚心動魄的書

 

  藍領

  為什麼中國足球總踢不過韓國?為什麼日本政府向韓國道歉而不向中國道歉?為什麼韓國人不坐外國車而中國人熱愛外國車?為什么小小的韓國能掀起「韓流」,淹沒東亞特別是中國數億家庭的電視頻道?中韓兩國的文化背景如此相近,為什麼韓國的發展比中國要迅速得多合理得多?

  隨着中國人對韓國越來越熟悉,中國人對韓國人的問號也越來越多。《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麼》這本書解答了這些問題。

  作者張宏傑認為,韓國人和中國人秉性上確實有不同之處。由於歷史和地理、氣候原因,韓國人和中國人性格一剛一柔。文化的發達和爛熟,使中國人過於圓滑和精明。而朝鮮社會長期經濟十分落後,朝鮮人身上也保留了更多的質樸本性。

  韓國人和中國人的另一個不同是一個急躁一個從容。韓國人最常用的口頭語是「快點快點」,而中國人的慢性子也是聞名遐邇。作者認為,形成這種反差的原因同樣在於地理因素。由於面積小人口少,朝鮮作為一個國家,反應能夠相當迅速。而中國的體積使它的動作不能不緩慢悠然。中國太大,情況太複雜,任何一項措施,慎之又慎,否則很可能覆水難收。這就像一隻大象,再怎麼敏捷,看上去也是笨頭笨腦。於是,中國政治家選擇了偷懶的辦法,什麼事都一刀切,什麼事都按舊例來。遇到矛盾最佳選擇就是進行擱置,不予處理。所以,科學理性的管理最終在西歐小國而不是中國這樣的大國萌芽發展起來,並且在韓國這樣的小國被迅速應用。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的另一面。

  如果僅僅得出這些結論,那麼,這本書不過是重複了「民族性」、「劣根性」的老調。讓我們意外的是,作者敏捷地從這些分析中跳出來,指出,民族性格的不同,並不是造成中韓兩國社會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相反,是近幾十年中韓兩國社會發展方式的不同,進一步造成了兩國國民性格的不同。

  作者認為,百多年來關於中國人「劣根性」的指責,其實是一種誤解。並不是只有中國人酷愛隨地吐痰,甚至到了1731年歐洲還在隨地大小便。中世紀的歐洲《禮儀書》中說:「痰不要吐到桌子上,也不要飛過桌子。」至少到那個時候,我們比現在的歐洲白人要文明得多。關於本書一本驚心動魄的書(2)

  在六十年代以前,韓國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韓國人也是世界上最被人瞧不起的民族。梁啓超在《朝鮮滅亡之原因》中甚至把朝鮮亡國歸因於朝鮮人的國民性。他認為朝鮮人是個窩裡鬥比中國還嚴重,性格陰險,貪圖安逸的民族。韓國人自己也承認民族性存在着致命缺陷。朴正熙上台的宣言中,就直言不諱地指出了韓國人缺乏獨立精神,懶惰,自私自利,相互憎恨和宗派主義。他號召韓國人改造國民性。而在幾十年後,韓國人在世界上以團結、民族主義、勤奮好強、整潔、認真而聞名。

  通過觀察韓國人國民性的變化,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國民性」。事實上,許多所謂的「劣根性」反映的是前現代化的社會性格。散漫,一盤散沙,這和小農社會生活節律相適應;不敢獨立思考,這是專制社會培養出來的順民品質;而缺乏自尊,動物式生存,則反映了嚴酷的生存條件對人性的扭曲。

  所以,作者把「劣根性」或者所謂的「中國國民性」改名為「前現代化社會性格」。作者說,我們社會中屢屢為人批評的沒有公德心,不遵守規則,即是因前現代化的社會體制使廣大民眾沒有充分體會到國家主人的感覺和對規則的充分信任,他們自我感覺基本還是幾千年來被政府管理的被動者,所以沒有做主人的自豪感責任心和積極性。所以他們往市政府的廣場上亂扔垃圾。在他們的眼裡,這個耗資巨大的廣場建設的時候並沒有徵求他的意見,也不考慮普通市民的喜好,只是官員們的政績工程,所以他們激不起珍惜之情。

  一個人不走出自己的思維誤區,不改變自己錯誤的行為模式,而僅僅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是不可能的。同樣,一個民族,不謀求社會機制的改革,而單純要改變落後的民族性,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現代化的社會,才能產生「現代性格」,否則,無論用多麼大的力量去進行思想改造,進行宣傳鼓動,進行典型引路,都如沙上建塔,是一種不可能成功的本末倒置。

  中國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中國人的性格氣質因此存在許多缺陷。只有像韓國人那樣奮然前行,用大力氣去改變社會制度機制中至今仍然存在的種種不合理,才能使中國人的性格氣質發生根本性改變。反思國民性的努力應該最終指向對制度對經歷的反思。只有在中國真正雄起在世界上之後,只有在一個成功、公平、每個人都能揚眉吐氣的社會裡,中國人才能重拾春秋的剛強和盛唐的自信,重新找回一個泱泱大國人民的感覺。

 

 

中國人嶄新的命題:「向韓國人學習」

 

  紅領

  去年在網上看到兩個廣為流傳的帖子,名字叫《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些什麼》和《中國人韓國人國民性比較研究》,後面跟帖洶湧,叫好聲無數。作者在帖子裡列舉了中國人和韓國人的種種不同:韓國人性情剛烈,對日本人睚眥必報;中國人寬容大度,對日本以德報怨;韓國人凝聚力強,中國人很久以來被稱作一盤散沙;韓國人熱愛傳統文化,中國人卻當作四舊砸得粉碎;韓國人以教育先行推動社會發展,中國人以犧牲教育來追求經濟發展……

  這兩個帖子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看到《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麼》這本書,發現作者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兩個帖子的作者,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一本。讀過之後,我的感覺好像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讀龍應台《野火集》的那一刻。這本書從中國人與韓國人的不同點出發,對中韓兩國的社會發展作了全面對比。這樣振聾發聵,引人深思,讓人驚心動魄,熱血沸騰的書,在近年看似熱鬧的圖書市場上,實在是太少了。

  韓國之所以應該引起中國人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迅速崛起,更因為它是在與中國完全相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崛起的。誰料到,幾十年後,中國和韓國,分別成為東亞文化圈中現代化轉型最快和最慢的兩個代表。

  對比中韓兩國二戰後的發展,我們吃驚地發現,幾乎在所有的主要方面,韓國的發展都比中國更有效率,更合理。在困擾我們的諸多重大問題上,比如農村問題、教育問題、收入差距問題、民族凝聚力問題、如何對待文化傳統問題以及領土爭端問題上,韓國人都為我們作出了相當漂亮的榜樣。

  作者張宏傑對比了中韓兩國在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上處理方法的不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韓國的經濟發展比中國迅速,不僅在人均的量上,而且在質上,都優於中國。

  韓國在社會發展中重視根本因素。韓國人對教育極其重視,對科技極其重視,對環境極其重視。而中國的社會發展到現在為止,從某種意義上說仍然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發展,以犧牲教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在發展中不斷破壞着國家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韓國政府在社會發展中有明確的規劃和強有力的手段,對出現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農村問題,及時採取雷厲風行的措施,扭轉了發展的偏差。而中國的發展是「摸石頭過河」的,造成了大量社會問題,並且積重難返。

  韓國的社會發展充分利用了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韓國人有着強烈的民族自信,對本民族傳統非常尊重,獻金運動、舉辦奧運使韓國人以國為家的精神聞名世界。而中國缺乏韓國如此強烈的民族凝聚力,文化虛無主義盛行,文化自卑心理嚴重,文化傳統在劇烈的社會動盪中遭到嚴重破壞。

  之所以呈現這些不同,除了兩國發展的國際環境不同之外,自身的政策選擇也大相徑庭。韓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把那些我們所曾有的,而後來又被我們所扭曲使用或者所摒棄的東西—儒教社會文化傳統,集體主義觀念,甚至群眾運動方式—與日本和美國強行推銷給他們的現代制度結合起來。

  這些年來,韓國這個原來默默無聞的小國現在越來越引起中國人的關注。但是,中國人的關注更多地還停留在韓劇、韓流、韓國汽車、手機上面,停留在韓國經濟發展方式上面,缺乏對這個民族精神和社會的深入探究。

  作者說:「但是,雖然韓國人在社會發展上為我們作出了如此出色的榜樣,冒着巨大風險為身邊的文化母體作了一系列成功的試驗,可是中國人卻視而不見。我們熱心於學習美國,學習日本,閉着眼睛摸石頭過河,卻不願意多看身邊的韓國幾眼。」

  《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麼》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命題:「向韓國人學習。」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拜過無數的老師。我們曾經向英國人學習,曾經「以日為師」,曾經「學習蘇聯老大哥」,也曾經向美國人學習,可是,學習的效果似乎都不怎麼樣。現在,似乎又輪到向自己以前的學生韓國學習了。這一次,我們的成績會怎麼樣呢?相關書評內容提要

  韓國與中國之間有太多的相同,從文化傳統到風俗習慣。在經濟起飛前,韓國社會與中國社會有着高度的同質性。

  甲午戰爭後,特別是二戰後,這兩個文化雙胞胎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韓國人選擇了「權威資本主義」,中國則在計劃經濟之後又選擇了改革開放。兩國的社會發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巨大不同:

  韓國的經濟發展比中國迅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中國的十倍。韓國經濟不僅在人均的量上,而且在質上,都優於中國。

  韓國在社會發展中重視根本因素。韓國人對教育極其重視,對科技極其重視,對環境極其重視。而中國的社會發展到現在為止仍然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發展,以犧牲教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在發展中,不斷破壞着國家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韓國政府在社會發展中有明確的規劃和強有力的手段,對出現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農村問題,及時採取雷厲風行的措施,扭轉了發展的偏差。而中國的發展是「摸石頭過河」的,是拖延和積累問題的,因為政治紀律的鬆懈,造成了大量社會問題,並且積重難返。

  韓國的社會發展充分利用了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韓國人有着強烈的民族自信,對本民族傳統非常尊重,獻金運動、舉辦奧運使韓國人以國為家的精神聞名世界。而中國缺乏韓國如此強烈的民族凝聚力,文化虛無主義盛行,文化自卑心理嚴重,文化傳統在劇烈的社會動盪中遭到徹底破壞。

  之所以呈現這些不同,除了兩國發展的國際環境不同之外,自身的政策選擇也大相徑庭。韓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把那些我們所曾有的,而後來又被我們所扭曲使用或者所摒棄的東西:儒教社會文化傳統、集體主義觀念、甚至群眾運動方式,與日本和美國強行推銷給他們的現代制度結合起來。

  雖然韓國人在社會發展上為我們做出了如此出色的榜樣,可是中國人卻視而不見。我們堅持摸石頭過河,卻不願意多看幾眼身邊的韓國。這本書通過十餘篇文化隨筆和「軟論文」,以感性與理性結合的富於熱情的筆法,探討了中韓兩國在社會發展中的相同和不同,向國人介紹了韓國經驗,以韓國之長攻中國之短,以期引起國人的反思。

  這本書在開篇《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些什麼》這篇文化隨筆中,從文化角度集中對比了中國人與韓國人精神上的差距,討論了我們應該向韓國人學習些什麼。在《中國人韓國人國民性比較研究》中以文化隨筆的方式,討論了究竟是否存在所謂的文化「劣根性」。結論是民族性格是社會制度和民族經歷的產物,所謂「劣根性」,實際上是一種「前現代化社會性格」,並非中國人所獨有。適用於其他民族和社會的方子到了中國,大抵也會藥到病除。而在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里,我們必須特別重視韓國,因為韓國是在與中國幾乎完全一樣土壤上取得的成功。在《韓國人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韓國人如何發展教育》、《韓國人如何反腐敗》等文章中,着力對比了韓國與中國在對待傳統文化、在發展教育、在解決農村問題等方面的異同,介紹了韓國在這些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以期對中國的發展有所借鑑。在附集中,收錄了幾篇有深度的關於韓國社會發展的學術著作,以及我關於東亞文化圈的另一篇文化隨筆,以作為補充。 

 

 

學習日本還是學習韓國(代序)

 

  不一樣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