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的文 - 第2章

韓寒

經常眼紅,小心近視。

王朔

今天接到幾家媒體的電話,大意都是《三聯生活周刊》做了一期王朔的專題,然後企圖拿王朔的一些觀點來挑起事端。可惜王朔和《三聯生活周刊》都是我所喜歡的,這怎麼挑呢?

記者還是比較嫩,他們說,王朔說,"80後"都是一幫啥啥啥啥,你覺得呢?

我說,我太贊同了,我也這麼覺得。

在中國有一撥人,神經質,一點自嘲精神都沒有,只要有人說到他的城市或者他的群體有什麼不好,立馬能瘋。我上次說到上外的女生,馬上瘋了一批。是上外贊助了你們上學還是別的什麼?不都是考那去了嗎,一失足一失手不就去別的學校了嗎?平時私下不知道說了自己學校自己城市多少壞話,但別人一說馬上就要莫名而起捍衛自己那個小堆堆。那不是榮譽,是傻。

如果有人說中國賽車壞話,我太開心了。有外人來替自己說自己不方便說的,只要你清醒,就知道是幸運。

王朔是我很欣賞的作家,是中國少有寫出作品來的作家。他說自己沒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樓,方便往樓上罵,一有情況,大家一起跳,肯定他傷得輕點。關鍵是有些人不明白,真以為他沒文化。就單人而言,王朔對中國電視劇和中國電影的推動和貢獻是最大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到現在為止中國最好的電影,不是之一。電視劇就不用說了。中國人不講究謙虛嗎,謙虛大發了難道就都認不出來了?

王朔在跟人爭論的時候,幾乎不提自己的作品,用觀點說事不用作品壓人。但好多傻逼卻把自己混口飯騙個果的頭銜都奠出來了。事實是,王朔是一直很謙虛地發表看法,而很多人卻狂妄地說三道四。王朔說自己沒文化,其實已經是在罵人了,藏得深點而已,就像劉翔說自己跑不快一樣,那是在罵你們烏龜呢。王朔是有經典作品的人,而且很多。在中國,有牛的作品但沒人叫他大師的人,一定好,無論他以後的作品如何,他留下的就已經足夠了。但甚至有所謂"80後作家"覺得王朔應該"樹立文學表率,不應該率性而為"。這他媽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寫東西的人應該說的話嗎,不知道還以為開政府工作會議呢。作為一個真正的作家,率性是特別重要的一點。你們小小年紀,本應該有血性,這個社會暫時沒有動盪和苦難逼迫你們,你們卻只學會跪着寫些膩膩歪歪的文章。風再起時,你們就站不直,風繼續吹,你們還不都成了炮灰。看了你們的言論,我假裝不認識還來不及,為什麼要幫你們說話,就因為我跟你們差不多年歲生的所以就要抱個團?我只聽說過志趣相投要結個黨的,從沒聽說過年紀相仿還要成個幫的。我要是只有這點認識,早墮落到上大學去了。

所以,奉勸一些有心的媒體,除非哪天王朔傷我家人搶我女人,要不然你們希望看到的那幕,是不可能發生的.況且到了那時刻,傻逼才顧得上寫文章。

說徐志摩(1)

從課本里大家都接觸過徐志摩,老師說他是大才子。《再別康橋》是要背誦的。我對背誦的東西很討厭,判別一個東西好不好的標準很簡單,語文老師或者語文課本里指明要背誦默寫的,那肯定不是什麼好東西。

大部分現代人對徐志摩的了解不是因為他的詩歌,是因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黃磊因為鼻子和徐志摩一樣大,所以演徐志摩還挺那麼回事,後來黃還深情演唱一首《我不知道風是往哪個方向吹》。我朋友說,這歌名那麼長,不容易宣傳啊,為什麼不叫《我不辨風向》呢?我說,你傻啊,那是徐志摩的一首詩。

徐志摩除了我個人覺得寫得一般的《再別康橋》和相當差的第一個康橋版本以外,大家可能還會記得《雪花的快樂》,因為《人間四月天》里老朗誦來着,"飛揚,飛揚,飛揚"。徐的散文基本也是延續他情書的路子,所以更算不得好。他要讚美一爐子,就把爐子當成林徽因寫就成了;同理,他要寫這爐子不好,就把爐子當成張幼儀來寫就成。

基本上,徐的筆法就是向所有事物寫情書。所以他的散文很

嗦。

徐以前不是這樣的,1921年的留學讓他接觸到了西方的詩歌。沒接觸西方多久,1922年就回國了。兩年的時間正是熱戀期,讓徐在西方待個二十年恐怕他也就沒感覺了。帶着西方的一些小東西回來的徐自然受不了當時的中國,但基本啥都沒幹,就使出了在西方模仿到的詩歌流派,開始唯美地寫起詩來,人稱"中國的雪萊"。關鍵是中國有雪萊嗎?中國就是中國,雪萊就是雪萊,中國只有雪菜。徐的詩歌其實要比現代詩人的詩寫得強很多,因為他想唯美,但時世又唯美不起來,兩者一結合一變態,成了獨特的風格。而且徐的詩歌其實還留有舊詩的影響,無論是押韻、重點句的重複和格式上的對整,都沒走太遠。基本上生物都能看明白,這也是那時候新詩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如果徐活到現在,看見現在的新詩,肯定覺得他那次去北平選擇的交通工具是正確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除了"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外沒有讀過徐的其他作品,人云亦云就跟着說他是個大才子。徐有才情是真的,大才子真的說不上,尤其在那個出文豪的年代,徐的這點小才華和歐洲幾日游帶回來的東西真算不得什麼,泡妞倒是可以。對於男人來說,泡妞只是一種才能,而不是一種才華。

這些是我高中時候看過,最近再次翻過他的作品後的感想。不能因為他姓徐,我就得網開一面。但有一個人,藏在這個事情里,沾了光,被更加嚴重地高估了,她就是林徽因。她的最大貢獻是給了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一個好聽同時也不知所云的名字。至於她是一代才女,我更是沒看出來。她的才能就是把那些雕蟲小技和三腳貓功夫演變成了後世對她的肯定。她是勢利的,現實的。我不喜歡這樣的女子。徐按照她的意願和原配離婚,她卻最後嫁了梁啓超的兒子。李嘉欣誓嫁豪門,大家就都表示鄙夷,早知道,李嘉欣學着寫寫小詩嘛,反正寫詩那麼容易。林徽因還是個"建築學家",她的一點小詩文靠着徐志摩,建築學上的小成就也是靠着梁思成,加上當時的什麼學入門都比較容易,"老公老公我愛你,跟着你變成大才女",這是比較簡單的。她的詩和散文就更別提了。徐志摩模仿西方詩就已經走樣了,她再模仿"中國的雪菜",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她是"雪梨",自然可想而知。不是男女平等嗎,我們不能因為她是個女的就降低標準,字寫順了就叫大才女。

那個年代裡,女子無才便是德。但總也不能女子無德便是才啊。

人也都死了,留下來的話也不知道真假了,天知道他們那五六個人當年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是在當年,這些婚外情、嫁豪門、拋妻拋子自己反被拋、大牌間恩怨、幾角戀能成為個好故事,這要在如今,肯定要被更加庸俗的世人罵死--炒作,這是陸小曼的經紀公司為了捧新人,號稱蔡依林接班人的陸小曼的炒作!徐志摩要出詩集了,他和林徽因被偷拍了!但讀者懷疑是徐的出版社自己安排人拍的!炒作啊……這樣就多麼的無趣了!

說徐志摩(2)

讓他們留在那年代吧。他們都只是那個人物輩出的年代裡的小才情。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坐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應該廢除學生作文

我上學的時候作文寫得不錯,老去參加作文比賽,每次比賽前都要先自我洗腦,看看最近流行什麼口號,比如有一陣子講究"七不規範",寫作文只要掛靠"七不",編造故事,比如看見有人隨地吐痰我馬上撲過去用手接住那口痰,並順帶歌頌祖國,肯定是高分。但不幸的是,我每次作文比賽都是二等獎,因為總有那麼一個人頌歌唱得比我好聽。我到現在都忍不住要對每次拿一等獎的那人說,我當年寫作文已經夠無恥了,你怎麼能更加無恥。

看最近幾年,總是有自暴自棄者寫出高考0分的作文,我看過這些0分作文,他們的相同點就是--真實地表達了自己想法。我們的教育是不允許表達真實想法的,講究的是讓你沒有想法,然後,用幾十年前的教材告訴你,這個是正確的,那個是錯誤的,當然,你不同意也沒生命危險,只不過開除或者0分而已。其實只要不是交白卷,批卷者是不可以給出0分的。我只是想的和你不一樣而已,憑什麼你想的就是100分,我想的就是0分。沒慰安好也得有個安慰獎吧。而作文這樣的沒有一個評判標準的完全憑藉批卷人個人喜好給分的東西能進所謂公平的高考試卷,本身就是有失公平的。

幸運的是學生們除了看中作文的分數以外,都不太看中作文的本身。而很多被認為是垃圾文化的東西,拯救了現在學生那點可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可以說,很多人的撒謊體驗都是從作文開始的,而為數不多的說真話體驗,是從寫情書開始的。從小,作文的範本和教材告訴學生們,文字的用處就是讚美和歌頌,而揭露和鞭策都是不積極的向下的陰暗的不極地陽光的。可能有人要用教材里的魯迅來說事,可魯迅在教材里起的作用其實也是讚美和歌頌,並且是領唱的。其實讚美和歌頌是很好的事情,誰不喜歡讚美和歌頌,關鍵是,我們連讚美和歌頌什麼內容都是有規定的,比如我不能讚美姑娘的屁股,歌頌小姐的技術。種種限制,註定了我們的作文,寫到最後全都是假話。

當然,很多腦子不開竅的會覺得,作文無論好壞,它培養了學生的遣詞造句的能力,好比對很多人來說,數學雖然往高了學沒用,但它培養了你的邏輯思維能力一樣。這樣想的人就是中國教育所教育出來的得力弱智。我告訴你們,你們也太小看了你自己的智商了。寫文章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人識字了以後加上自己一定的閱讀積累,就自然會寫文章了,你會說話,就會寫文章。當然,寫好寫壞每個人是不一樣的,這沒辦法。而邏輯思維能力更加不是算幾道數學題就能得來的或者進步的,這是自欺欺人。你看人家思維縝密邏輯超凡的騙子都是沒怎麼上過學的,而受騙的多數都是能很快告訴你陰影部分面積是多少的。我們的教育就喜歡告訴你,人類是沒有天賦的,都是教育賦的,等你從學校出來以後,你就能自然接受人類是沒有權利的,都是國家給的。

在很多國家的教育里,其實也沒有專門的作文一說,但似乎沒聽說過那些國家的人就不會把學會的詞語拼起來寫文章了,相反,我們國家的作文寫了好幾十年,但人似乎越來越不會寫文章了。

回到正題,大量的閱讀要比去寫大量的作文(其實就是準備大量的範文去套命題)有益很多,作文不但減弱了你寫文章的天賦,並在潛意識裡告訴你,說違心話是正常的必需的,是生存的要訣。後者是作文唯一帶給學生的好處,他讓學生提前明白現實,講真話沒好下場。而恰恰是作文,毀滅了很多學生對文學的興趣。

到最後,肯定有人要說我只會推翻,不會建設,如果大家都不寫作文了,那寫什麼呢?這就是典型的受過教育毒害的邏輯思維能力。很簡單,那就不寫唄,寫文章本來就是一個興趣愛好,和種花釣魚一樣,強求不得,自然有喜歡的不喜歡的,讓喜歡寫文章的人去寫真正的文章,讓不喜歡寫文章的去寫情書,讓寫情書被拒絕的人去寫日記,讓喜歡寫假大空作文的人去當領導,這樣才皆大歡喜嘛。

關於高考作文和絕代天驕

有一條假新聞來自重慶:

韓寒昨天在記者採訪時卻一反常態地表示,"我從沒說過高考和上大學不好之類的話,我還曾一度因為沒去復旦而後悔過,但這些都不重要了。我只是說過,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或者說證明自己的方式,而不一定就非得要通過高考。很顯然,高考確實不適合我,但並不意味這不適合於大多數人。在沒有找到更好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之前,我認為高考還是可取的。"

該記者根本就沒有採訪過我,為了證明自己文章的觀點就意淫想象了和我的對話。我到現在都一直在慶幸自己沒去上大學,而且我覺得高考是一定要改革的,我將繼續不遺餘力地說高考和大學的壞話。我很早前就說過,現如今的大學像妓女一樣,只要有錢,全國所有大學都乖乖排成一排隨便你點,想上哪個上哪個,願意多花點錢甚至可以幾個一起上。氛圍不同了,別再還真的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十幾年前大學生還吃香,但那一批已經是絕代天驕了。所以,還是抓緊時間學點真本領和真手藝吧。

另外,最近很多記者問我關於高考作文的看法。我的看法是,作文就是很傻的東西。高考作文肯定是集所有大傻於一身的。我們的作文講究的是培養忠順,而不是真性情。議論文這樣變態的禁錮心智的文體勢必會隨着作文一起被淘汰的。在教育的目的里,作文從來不教你怎麼寫文章,而是教你怎麼不會寫文章,作文寫得越好,文章寫得越差,理解別人文章的能力也越差,眼光就越短淺,思維就越僵化,見識就越狹隘。於是,教育又成功地如教育所願,把一個識字的文盲送進了社會。

我的前衛與荒唐

前幾天幫徐靜蕾的《開啦》寫了個專欄,這是我提出來的,因為最近在趕小說,很難分出情緒去寫一個東西,還不如回答問題利索點。性專欄也特別有意思,還能藉此諷世。但不幸的是,由於沒有隨文配備翻譯,很多衛道士沒能看懂。比較可笑的衛道士說,這個東西要交給性學方面的專家來回答,我應該擺正心態,像上次那篇寫馬的文章一樣,謙遜地向讀者請教,這樣才比較好。

這都是中國的語文教育害的。

今天看見報紙說我誤導青少年,希望新聞出版署監管或者處罰。因為上期有個問題問我,"你怎樣看待現在未成年人的性早熟現象,以及一些小男生小女生過早偷吃禁果?"我的回答是:"完全支持理解,但需要做好防護措施。"

他們說,我的回答太刻意前衛了還很荒唐。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你們要說這前衛也沒辦法,那只能說明你們太后衛了。我不知道現在的人是不是這麼容易就被帶到溝里去,動不動要拿誤導來說事呢,我在專欄里以我的理解說男性生殖器的合適長度是20厘米,怎麼沒見那些專家去拉長一下啊,這說明你們還是有腦子的嘛。或者某些人本來就喜歡借光明的口乾卑鄙的事。此外,《今日教育》雜誌的主編說,絕大部分教育界的人士都不會贊同。

這太好了,依照我的經驗,所謂教育界的專家不乏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之人,什麼事能得到他們的贊同肯定不是好事,就好比現如今什麼電影通過了電影局的審查多不是好電影一樣。

十八歲是法定的成年年齡,但我經常聽見感嘆說,我十九歲才開始談戀愛。然後眾人詫異他起步怎麼那麼晚。中國的特殊情況是,很多家長不允許學生談戀愛,甚至在讀大學了還有很多家長反對戀愛,但等到大學一畢業,所有家長都希望馬上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的兒女戀愛,而且要結婚。想得很美啊。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早戀或者偷食禁果。無論什麼樣的年齡,只要雙方喜歡,心甘情願,任何的感情或者性行為,都是天賦人權,那是人類最大的權利,是不能被別人干涉阻止的。這就是我前衛荒唐的觀點。

小不點的大不列顛(1)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大意就是一個少年,要去英國念文學,接受純正的英國文學的薰陶,爭取早日拿到諾貝爾文學獎。我們看看一些報紙與摘要:

"巴金之後,中國沒有人能稱為文壇大師,但這樣的情況不會太久,下一個大師也許就是我",小學三年級開始寫小說、至今已出版4部作品的山西少年作家李某昨日到成都參加雅思考試,他的目標是到英國愛丁堡主攻文學,為此他甚至沒有參加今年高考的報名。李某的計劃是,在英國一邊研究文學,一邊寫作,諾貝爾文學獎已成為他到英國後的最大目標。

"我是看英國文學長大的,所以有種特殊的情結在裡面,將來我會花四年的時間去儘量讀完大英帝國博物館裡的藏書,希望以後能用英語翻譯自己的作品讓世界讀者都能看見。"

從小到大,我一直挺佩服那些研究文學的人,虛無縹緲的文學有什麼可研究的呢。可還真有人研究,而且中國現在似乎幹這行的都不錯,《紅樓夢》和《論語》或者《三國》基本沒什麼人看,但研究這三個東西的人寫的書大家卻看得特別歡。可能跟當年看《文化苦旅》似的,拿手裡邊嗑瓜子邊看兩眼回去再跟同事掰幾句,那可是相當有文化。

這位少年就要去研究文學了。雖然他出生在中國,但是,他從小不點開始就看大不列顛,他自己都覺得高人一等。當然,他覺得自己看的那些方塊字的"哦,我的上帝,請告訴我都發生了些什麼"是英國文學,那我們就把他當英國文學吧。可是你讀完了"大英博物館"(不就是英格蘭的一個博物館嘛,用說得那麼唬人嘛)的藏書,和諾貝爾文學獎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可憐的中國作家、中國導演,已經被諾貝爾和奧斯卡逼傻了。我建議這兩個獎項特設給中國的獎。如是男藝術家,可給安慰獎,如果女藝術家,可給慰安獎。每年必須準備二十個專門給中國,要不然,多少中國做藝術的人得走火入魔啊。

我不明白,我們有什麼可遺憾的。我們的漢字的博大真是字母不能媲美的,這點我都不用說,我本人一直抗拒自己的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到現在我的八本書,我非常自豪地宣布,我一個英文版權都沒有授權過。因為我不相信有好的翻譯可以把我的書翻好了。高曉松去年要起訴我,我一句"高處不勝寒"就把事情概括了,不知道這個怎麼翻譯。雖然一個英文版權都沒有給過會少賺很多錢,但至少省了噁心到自己。諾貝爾獎我也喜歡,因為獎金很多。但如果有人說,你的作品被某個諾貝爾評委看中,只是您的中文有些地方外國人不是很理解,需要我根據英語的特點重新改動一下。我的答覆就是三個字,去你的。我想如果哪天我們某個山西挖煤的老闆拿出1000萬美元,設立了世界挖煤文學獎,也得有很多著名外國作家要遺憾沒得到挖煤獎。雖然1000萬美元在國外暢銷作家眼裡未必是個大數字。我也相信,很多中國的賤骨頭作家真的不為錢,是衝着名譽而去的。他們意淫着自己有朝一日得到獎都要偷偷笑出來。我都能看出這個作家的作品是模仿諾貝爾上屆的風格,這個作家的作品是為了讓張藝謀看中這小說再拍個電影,這個作家追求低點,只想要個"茅盾文學獎"。不少中國著名作家就這點出息。

這個少年以後要用英語寫作了,而且19歲,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諾貝爾,並且他相信,中國下一個大師就是他自己。

年輕人,告訴你,在大師眼裡,任何獎,都是小小的不掛齒的,大師行事的目的更不可能是為了一個獎,大師也不是受到一個評委會肯定後就成了的,大師更不會為了一個獎去放棄母語(以上大師稱號不包括尊敬的評委老師)。雖然現在中國作家水平夠差的,而且還鬧騰喧譁,但不能否認中文的魅力。現實情況就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身在福中不知福。告訴你一個從新聞上看來的秘密,諾貝爾獎這兩年經濟上一直有點問題,說不定某天諾貝爾獎就掛了,到那個時候,您這位用英語寫作的中國准大師,這個不為自己也不為讀者(為讀者寫作其實已經夠賤了)而為一個獎去寫作的大師,世界觀和人生觀會不會崩塌呢?

小不點的大不列顛(2)

想必在英國文學薰陶下的你,第一個反應肯定是:哦,我的上帝。

一些回答(1)

最近老有記者來問我關於作家富豪榜的事,口述不清,容易斷章取義,這裡就作個總的回答,記者有這個問題就可以不問我了。

我認為,一個作者的版稅是十分容易調查和透明的,如果哪天我閒了,也可以排一個出來。因為作者的版稅是差不多的,印數是可以看到的,書價是擺在那裡的,三者相乘再減去百分之十多的個人所得稅就可以。

作家在中國算是個開心的行業,沒有上司壓榨,也沒有同事間勾心鬥角。不用淋雨曬太陽。這樣的收入在中國這樣的國情算是非常不錯的。但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這輩子寫的書加起來的總和是還不如國外一個普通暢銷書作家寫一本書多的。我們還號稱是文化大國,人口又那麼多,書價相對平均工資也完全不算貴,所以,這只能說明我們書銷量少,盜版多,文化部門監督不力。試想,一個十三億人口全國最有錢的作家這輩子加起來的錢還不到一百萬英鎊,不是要被其他國家笑掉大牙。

所以,我希望為首的余秋雨可以賺到一億四千萬,這個行業才算正常。

至於為什麼有的作家有錢,有的作家窮,這問題太沒有意義。任何行當都是這樣,有混得下去的和混不下去的。中國還是缺少大作家的,大作家要有好文筆和人格魅力。但從很多人的留言上,我看見大家似乎也很希望這樣一個人能最後窮死。

作者是必須保持清高的,但這些只是應得的版稅。我寫一本書,就是這些錢,我難道該不要,送給出版社?經濟保障也是清高的重要前提,飯都吃不飽,人家拿幾百塊錢晃晃,為了養家糊口,恐怕也得給某樓盤寫詩了。我也是因為版稅的保障,所以可以推辭和拒絕幾乎所有的商業活動。

另外有人問,說拿這個定義文豪對不對?肯定不對,但我相信,文豪都肯定不會窮。就近一百年裡,人類社會正常後,國內外能數得上的文豪大部分都是這樣。這和所有行業都是一樣的。

文人幾文在所有的榜中,作家的版稅榜應該算是比較容易做的。一個寫書的,也沒太多商業活動,赤裸裸的印數乘以版稅乘以銷量。當然,銷量多少是很難算的,別說記者不知道,連作者都不知道。最倒霉的情況就是連出版社都不知道,只有印刷廠知道,比如我的《長安亂》。

統計一個作家得到多少錢,最靠譜的是從稅務局去查。因為作者得到的錢都是扣稅以後的,比如我,我的版稅率在14%到15%,稅後應該在12%多。這是實打實的,所以,建議下期的榜單由稅務局來制定。以後某些出版社在號稱瞬間賣了一百多萬冊的時候,也請把開給作者版稅的扣稅單示眾,和諧社會,吹牛也得上稅嘛。

今年的統計我有380萬的收入。我覺得我的錢光明正大,所以沒有什麼不能說的。基本上,任何數字對於余秋雨這樣性格的人,他都會說偏多了。還有大部分的作家會說,我不知道,有那麼多麼,我沒算過呀。

作家真是性情中人,都不帶算的啊。

380萬這個數字對我而言的確是偏多的。我今年就出版了《光榮日》一本書,版稅190多萬,扣除稅後是160多萬。其他的老書的銷售可以給我帶來幾十萬的收入,扣稅後所有的加在一起應該在200萬左右。看來今年要去光榮報稅了。說來慚愧,去年我都沒資格去報稅,就賽車的收入不幸沒能到報稅的標準,而《一座城池》又是前年出版的。

至於我比賽沒錢用出書來補貼一說,那就是想當然了。我不是玩車,我是在比賽。玩車是花錢玩,而不管你是奔馳寶馬還是保時捷,想讓我開快車是要給我錢的。所以,憑藉今年的全錦賽年度車手冠軍,在賽車上應該有版稅的十分之一的收入。同時友情提醒,國內最頂尖的車手,在最好的年頭,收入都不超過100萬,而且任務是全力拼搏拉力和場地的冠軍,是冒着一點點生命危險的,建議想發財的不要選擇這行。

看這個榜單,現在的作家都在以量取勝,而且更加的產業化。據悉,一年內,年度賺錢總冠軍,中國作協會員、原創作家郭敬明出版的自己的書加上提版稅的文學雜誌大約有十四本。靠自己寫賺300萬,再靠編寫賺800萬,也是他充分發揮特長的體現。當然,這1100萬還要扣除他的公司運營成本,這個運營成本很大,因為老闆需要看到黃浦江,以確定自己真的在上海。雖然他雇的人都很窮,但古訓說"文人雇窮",所以也無可厚非。不過首富的團隊似乎窮得有點厲害,導致了一些人窮則思變。

一些回答(2)

鄭淵潔的全集近50本,于丹也有五六本,饒雪漫(我的第一篇小說當時在《少年文藝》就是她發表的,特此恭喜)也有很多本書。這也說明其實我們的閱讀環境還不是很好,總體來說我不覺得一年寫很多本書對於單個的作家來說是長久之計。但靠寫作發家在這幾年還是有可能的。比如這個榜單的制榜人,我建議他採訪採訪這個榜上的人,然後寫一本《作家告訴你怎麼發家》或者《坐家傍上榜上作家》,萬一特別暢銷,說不定明年的第一名就是他了。那將是多麼好玩的一個景象。明年榜單第一名,×××,作品是教你如何排到這個榜第一名的一本書。那真是言傳身教,世界級的示範。

以這個數字來看,中國的寫作者賺的還是太少了,而且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家,還是很難出現超級暢銷書。我很希望以後中國能做到一本暢銷書可以賺1000萬,也就是100多萬美元,就算這樣,還是世界平均水平以下的。因為我們自吹自擂說自己是文化大國說了無數年了,文化大國的人都不大喜歡讀書啊?或者就喜歡讀盜版書?別告訴我正版太貴。平心而論,書在我國算是比較便宜的商品了,而且豬肉和汽油的漲價似乎還沒能帶動書的漲價。我記得我的書在8年前是20塊左右一本,現在基本也在20塊一本。別告訴我50年後還是20塊錢一本,我希望等2058年,我們在迎接再一次奧運會的時候,算上每年的通貨膨脹,出一本暢銷書的版稅200萬別只夠我坐飛機去一次北京的,當然,我更相信當時的機票是50萬一張,燃油附加稅150萬。

還是希望中國早點出現超級暢銷書,最好是小說,單本能賣1000萬本以上的。當然是真實數據,不是出版社用嘴賣出來的。也就是說,130個人當中,有一個人會買一本。這個要求應該不過分。縱然那個人不大可能是我,我也如此希望。

中國電影(1)

前兩天聽崔永元說,小時候特愛看電影,晚上七點的電影,中午就到了,一個人沒有,就占了個最好的地兒,就在操場的正中間,一等幾小時,人們陸陸續續來,看着丫占了一這麼好的位置都特別眼紅。終於等到開映前,過來幾個虎背熊腰的,把崔給轟走了,說,這是放映機擱的地方。

我小時候看過不少電影,也是露天,人山人海,基本上看到的都是前邊架在老爹肩上孩子的屁股。那時候放的都是武打片,飛的時候不小心還露出鋼絲,而且為了不飛出意外,都是一個一個單飛,不像現在,科技發達了,都一堆一堆地飛。每次看完,議論三天,而且周圍掛彩的人也相應增多。

這說明,那時候,人生活得太辛苦,沒趣味。

我上學的時候,學校組織看《泰坦尼克》,我很吃驚,因為聽說裡面的露絲會有點露。但老師說,沒關係,是經過了教導主任製作的。我很吃驚,原來我們教導主任還會剪片子。

前面那些同學看得很投入,到了露絲躺在沙發上強烈要求被畫畫的時候大家都不敢呼吸。隨着露絲的衣服着地,屏幕一片漆黑,一隻大手遮住了膠片。同學們一片譁然,原來這就是經過了製作,而且還是現場製作,太牛逼了。等露絲穿上衣服,屏幕上才重現光明,時機的掌握是天衣無縫,看來這段教導主任也是偷偷摸摸看了不少遍。

當然,最難受的是,畫面沒有了,聲音還在。

我個人是很喜歡看電影的,但因為看的時候都在半夜,所以不炸點樓不摧毀些飛機我很快就會睡着。《阿甘正傳》看了三個晚上,每次都是羽毛還沒飄到地上我就睡着了。那時候冬天,市面上都是VCD,換碟是最痛苦的事情,無論是出於劇情還是寒冷。

後來去了北京,看了不少片子。印象最深的是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看的時候王好像還在現場,我真恨不得上去掐着王小帥說,你不能把節奏放快點嗎。看片子的會議室里冷氣太足,外面四十度,那空調也不知道什麼牌子的,凍得我雞皮疙瘩一身。看完後大病一場,導致以後只要有人說起《十七歲的單車》、王小帥、高圓圓,我就哆嗦。

這片子居然被定為地下電影,遭禁了。禁的原因是出國評獎的程序不對。但是,王小帥因禍得福,讓人感覺這傢伙肯定特有思想,拍出了的電影都只能在國外放,中國不讓看。可以說,如果沒有電影被禁的事情,這也是一部匆匆忙忙冗冗長長不能給人任何印象的電影。

今年也去電影院看了不少,全是爛片。先是《戀愛中的寶貝》,看的時候還有幾個人,看完後就我一個了。電影宣傳的重點是周迅裸體和電腦特技。我們的中國電影怎麼了。難道像我這樣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是想看周迅裸體的嗎?就算我要看裸體,也不一定要看周迅的裸體,而且不一定要進電影院看。

片子很差,這是劇本和導演的責任。節奏尤其掌握得不好。

看了王菲的《大城小事》還是《小城大事》,我都不記得了。說的是什麼全忘了。

《帝企鵝日記》是不錯的片子。在看的時候我經常想,拍的這幫傢伙得多冷啊。我還想到是不是劇組的各種東西很快就沒電了。但是,這個紀錄片有點賦予了企鵝太多的含義。有些地方明顯是捉了幾個企鵝,鑿了幾個冰洞拍的。

後來看美國導演陳凱歌的愛國巨作,《無極》。不說了。

只是,看電影的人少了。

這說明,這時候,人的生活太辛苦,沒趣味。

寫短點。中國的電影,缺乏想象力,沒有幽默感,不少膚淺的人憋死了勁要拍出深刻的片子。電影票房不好,大家都有責任。當然,中國人本身是沒有生活情趣的。中國人的情趣表現在聖誕節排隊排到十點鐘吃一頓偽西餐,然後這一年就算做了一件有生活趣味的事情了,又開始沒趣味的生活。這事情,是這個國家幾千年來的習慣,誰都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電影,最近是不可能繁榮的。

中國電影(2)

我們的導演,圖個自己開心。

我們的編劇,寫死不能出名。

我們的電影,最高這個水平。我們的觀眾,也就這個操行。我們的資方,收益基本是零。我們的人民,永遠不能脫貧。

關於馬的若干問題

我最近考慮在老家養一匹馬,有些問題不是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