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師 - 第4章

徐公子勝治



  遊方也撇了一眼,那面玉牌大約五公分長、三公分寬,白色的質地十分瑩潤,燈光照射下表面隱約泛着一層嫩黃的浮光,鏤刻的花紋異常流暢精美,由於粘着沙土看得不是十分真切,表面似乎還有淡淡的霧狀土沁。

  而那把劍不如說是一把匕首,連着鞘不到一尺長,劍鞘已經朽壞不堪依稀可辨當初的裝飾很華貴,而劍柄卻很完好,似是鎏金的劍鍔上還有兩個陽文篆字,符籙體,遊方一時沒認出來。

  狂狐小心翼翼的從破破爛爛的劍鞘中抽出這把劍,劍身完好無損沒有一絲鏽跡,但也沒有光澤,似是被一層朦朧的灰色霧氣包裹。它出鞘時遊方有一種錯覺,似是聽見了瑟瑟之音,像是清吟又像是哭泣。

  不知狂狐聽見沒有,他的臉色卻變了,隨即將劍回鞘,對大光頭道:「你下洞去,取原地一層土來,快!」

  大光頭轉身鑽進盜洞,不一會兒取來一堆土,裡面還參雜着核桃大小的卵石,就是原先在地下包裹這柄劍的土層。狂狐變戲法似的從身邊取出一個木匣,將那柄連鞘的短劍用一塊黃綢包好,再用土埋住封入匣中。

  只聽狂狐略帶得意的說:「這把劍曾是殺生之兵,很有靈性,就是被陰氣封存太久。別看它保存的這麼好,假如就這麼拿出去被陽氣一衝,沒多久就會朽損。幸虧是遇見了我,先把它暫時封住,回去花一番功夫重新養刃開光能見天日,還是一把避邪神兵。」

  遊方這回是真的震驚了,沒想到狂狐還會這一手!他早就聽吳老說過一個考古術語叫「時間沙漏」,很多古物在隔絕不變的埋藏環境中保存的很好,剛發掘出來時就和千百年前一樣,但很快就氧化腐朽。就似時間的沙漏停滯了千百年,在古物出土的那一刻突然飛快的加速流逝。

  曾有考古工作者在古代地宮的祭壇上見過完好的水果,可一旦暴露在現代環境下,立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化為焦土,令人目瞪口呆。迄今為止的科技手段,還沒辦法完全解決考古發掘中的時間沙漏問題,只能儘量延緩,有些古物被完好保存除了材質的原因,往往都是出於種種很難解釋的巧合。

  狂狐顯然看出這把古劍出土之後可能很快朽損,立刻將它封存,聽他的語氣,竟然還有辦法讓它保持如新。遊方好奇的追問:「狐爺,陰氣封存是怎麼回事?重新養刃開光又是什麼門道?」

  狂狐沒有回答,用炫耀的語氣又說道:「我這一手,也不是對什麼東西都好用,有靈性的古兵器才行。」

  大光頭摘下手套和頭盔式礦燈,撓了撓後腦勺沖遊方嘿嘿笑道:「這可是我們老大的不傳之秘,我跟老大混了十年,也沒學會呀。」

  大光頭長着一張豬腰子臉,笑的時候眼角堆起了魚尾紋,就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模樣,看上去人畜無害。但遊方很清楚,大光頭是這個團伙里下手最毒的一個,曾經有不止一位走了風的夥計與勾搭外人的「叛徒」消失在他的手中,一點痕跡都沒留下。

  狂狐的這一手絕活非常有價值,假如吳老先生獲悉,一定會不惜代價去學習請教的,因為這是一種保護歷史遺產的方法。

  想起了吳老,遊方一時無語,氣氛有些沉默了。狂狐話頭一轉,又聊起了剛才的話題:「這片地下埋葬着墓主人,還有不知什麼年代的古同行,依游先生所看,如今的山川地勢已與古時不同。就按現今這個風水局,葬於此地有什麼講究?」

  遊方頭也不抬的答道:「斷子絕孫。」

  狂狐哦了一聲:「這麼兇險吶?那麼五百年前為這位墓主點穴的風水師,就沒看到五百年後的變化嗎?」

  遊方搖頭道:「看五百年後的山川地勢,要比看五百年前的風水局難多了,畢竟過去已經發生不會改變,未來卻變數頗多。下葬當時的風水運數最重要,一百八十年元運輪迴之後,古墳對後世的影響已經很淡了。……其實說到底,這些都是扯淡。」

  大光頭在一旁插話道:「就算是扯淡,這墓主人也夠鬱悶的,五百年後被游先生斷出來這麼一個風水局。」

  遊方:「今日下葬才合此局,與五百年前的墓主人關係不大了。就算有關係估計那位墓主人也不會在乎的,你可別忘了他是什麼人,本就是個太監!」

  大光頭一拍腦門:「游先生不提我差點忘了,我們今天挖的是個太監墳,還是個大太監!」

  地下這座大墓,主人究竟是誰?說實話遊方也不清楚,他不過是設計引狂狐等人上鈎,恰好在這裡找到了一個古代大墓而已。如果他編造的「史料」屬實的話,那麼此墓可以說是中國瓷器史上的重大發現,因為遊方栽給墓主人的名頭是——朱元佐!

  中國太監史已有幾千年,但明朝太監的勢力與影響達到了鼎盛,與清代不同,明朝的太監干預朝政是出名的,活動範圍也不局限於皇宮與京城,還被派往各地擔任鎮使、監督等職,掌握一方軍政大權,並監督地方官員。

  從元末開始,皇家在景德鎮開官窯,專門燒制御用宮瓷。從明代永樂年代開始,負責景德鎮官窯燒造的督陶官就由太監擔任。宦官干權是明代政治的一大毒瘤,歷任督陶太監中不乏貪瀆酷虐之輩,但也有人在任期間頗有做為。

  明代成化年間,景德鎮官窯瓷器不論是工藝水平還是藝術水準都迎來了一個歷史巔峰,大量精品湧現名揚天下,當時的督陶官叫朱元佐。不僅史料有載,清代人所著專門講述瓷學的《陶雅》也專門有記述,對朱元佐的評價相當高。

  以上都是可以明確考證的,但還有正式史料所未記載的「傳說」,比如朱元佐是哪裡人?死後葬於何地?以什麼規格下葬?「據說」朱元佐是河北望微村人士,而離此地最近的村莊在明代就叫望微村。

  朱元佐造瓷有功名揚海內,得到兩朝帝王的嘉獎,晚年病故於回京述職的途中,恰恰就在他的家鄉附近,弘治帝特恩典其就近回鄉歸葬。這些所謂的「史料」都是遊方編撰的,但是說的有鼻子有眼,也不完全是假話。史上確有朱元佐其人,而且最近的村莊確實古名望微村。

  現代人搞考證,最頭痛之處是面對浩如煙海的資料,但如今有了一個很便捷的科技手段就是上網搜索,說不定在網絡的哪個角落就能發現本不起眼的線索。狂狐也上網搜過,發現很多介紹古代陶瓷、吏治的史料與民間傳說中都有隻言片語的線索,拼湊起來與遊方所說完全吻合。

  有些資料是網上現成的,有些資料是遊方花了兩個月的功夫,以各種化名零零碎碎的發在網上的,就怕狂狐不搜。其實狂狐與遊方也是在一個討論風水與地方傳說的論壇中搭上線的,看似偶然相識,卻不知遊方是早有預謀。

  時代不同了,連盜墓賊都上網踩點了!

  等到瞭望微村附近,經過半個月的實地勘察,遊方等人果然在這片玉米地里探明了一處深藏的大墓,看這座墓的規格以及埋藏深度,裡面的東西絕對價值不菲。

  大光頭嘟嘟囔囔道:「太監怎麼葬到這裡來了,這裡離京城可有二百多里。」

  狂狐教訓道:「這有什麼,二零零三年的時候,成都還發現了九座明朝太監墓呢,規模都不小,而且三號墓沒人進去過,據說裡面的十幾件古瓷非常完好,最漂亮的是一件四十七公分高的嘉靖青花大瓷缸,還有三座正宗的宣德銅爐。……唉,我就是得到消息晚了!……明朝的太監滿地跑,有錢有勢的很多,鄭和不就是太監嗎?還下西洋了!」

  大光頭討好道:「老大也不必嘆氣,成都的買賣咱沒趕上,這裡的活不就補上了?那個朱太監生前就是造瓷器的,又修了這麼大的墓,裡面有什麼東西還用想嗎!」

  遊方點頭道:「那是當然,朱元佐生平最得意的就是造瓷,墓中陪葬可想而知。古時太監很多都不識字,而這位朱大太監可是很有文化,他還有一首關於燒瓷的詩傳世——

  來典陶工簡命膺,大林環視一欄憑。

  朱門近與千峰接,丹闕遙從萬里登。

  霞起赤城春錦列,日生紫海瑞光騰。

  四封富焰連朝夕,誰識朝臣獨立冰。

  ……」

  遊方在夜風中輕聲的吟詩,大光頭莫名的打了個冷戰道:「游先生,您快別念了,我怎麼覺得心裡發毛?」

  遊方反問:「都幹這個行當了,膽子還這么小?」

  大光頭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十來年了,盜墓的時候聽過各種聲音,除了警笛現在什麼都不怕了,但還從來沒有聽見過有人在洞子口外面念詩,感覺怪怪的。」

  就在這時,頹子從兩米外鑽了出來,關了礦燈壓低聲音道:「打穿了,游先生指的位置正好,我瞄了一眼,裡面東西不少,這回可發了!」

  狂狐面容一肅,眼神很是興奮,揮手道:「趕緊泄陰氣,十五分鐘後下去摸東西,動作利索點!」

  千百年來與外界隔絕的墓室被打通後,盜墓賊一般不會立刻就進去,裡面可能會缺氧或者充滿有毒氣體,讓內外空氣流通俗稱泄陰氣。狂狐等人帶來了一個簡易的鼓風裝備,就是一個摺疊式大氣囊連着一根長管通進墓室中,不斷開縮氣囊將墓室里的空氣從盜洞裡排出來,這樣能節約時間。

  十五分鐘後大光頭與頹子先後下去了,狂狐的興致很高,就像一個打了勝仗後巡視戰場的將軍一般,環顧左右道:「自古風水講地氣,地氣這個東西真是奇妙,大墓埋的這麼深,居然還能影響到地表的玉米生長。」

  這一片玉米地看上去鬱鬱蔥蔥,但是在大墓正上方約三米範圍內的玉米長勢不如其它地方,抽穗較短、果實也不夠飽滿,差異的分布很有規律,就局限在這麼一圈地方,越往中心越明顯。

  這種細微的差異站在原地是看不出來的,就算耕作這片土地的農民也很難察覺到,狂狐和遊方腳下放着一些苞米穗、秸稈和玉米葉,是他們在遠處高地觀察到異常後,又從附近田間摘過來做比對的。

  遊方解釋道:「有個考古學術語叫『稻作遺存』,講的就是這種現象,是個洋鬼子在幾百年前發現的,當時他用來勘探古羅馬港口的遺蹟分布,據說用長成後的玉米觀察的效果最明顯。」這些都是吳老先生曾對遊方介紹過的知識,此刻拿來現用。

  狂狐以嘲笑的語氣道:「什麼洋鬼子的發現,俺們這一行的老祖宗一千年前就會了,游先生,你雖然精通風水,但這方面的眼力活還得學着點。自古找尋陰宅遺蹟,講究『春觀青苗夏聽雷,秋察枯水冬賞雪』。……如果是看植被,用不着玉米長成之後,不論是什麼田地,春季青苗發芽之時是最好的驗地時機,這些你沒聽說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