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中國人的節氣 - 第2章

申賦漁



在雨水的這一天,以及懷着同樣虔誠之心的所有日子裡,人與自然,和睦共處,毫無齟齬。人們在這一片祥和的天地之間,相親相愛。

新婚的女婿,會在這一天,為岳父岳母送上兩把纏着一丈二尺紅帶的藤椅,對他們將自己的妻子養育成人略表謝意。岳父岳母呢,會回贈他一把雨傘,讓他為妻小出門奔波時,遮風擋雨。

習俗流轉,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傘卻因

「散」的諧音,而成為不可送人的不祥之物。悲觀的人,總是把命運歸咎於某些無辜的物品。在雨水這一天,許多地方的人們把糯稻放在鍋中爆炒,以糯米花爆出的多少,占卜一年稻穀收成的豐歉。不過,我所熟識的鄉親並不十分在意這占卜的結果,爆米花在大多時候,只是一種香甜可口的食品。在雨水過後的那些日子裡,他們常常在下地前,隨手抓一把捂在嘴裡,大嚼着,來到田間,喉嚨里哼着含混不清的歌謠,給麥地澆水,給早稻播種,給果樹修剪,給桑樹的幼苗,找個向陽的地塊……

(每年陽曆二月十九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為雨水。立春後,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雨水: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花信風為: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申賦漁

第一聲春雷過後,窗外桃枝上,一粒花蕾緩緩開放。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春日裡的桃花總會讓人想起嬌柔的笑靨和年少的愛情。甚至羞澀的黃鸝,也覺得這繾綣的氣息了,她站在高處的柳條上,迎着風,開始歌唱。

這歌聲,有着一種讓人迷戀的誘惑,越來越多的鳥兒,加入了這個合唱。突然,一聲昂揚奇詭的鷹鳴,如閃電般划過叢林。所有的鳥兒,四散飛逃,幾隻膽小的雀兒竟爾一頭栽落到灌木叢中。

半天過去,四周悄然無聲。膽大的烏鴉從樹椏的後面探出頭來。根本沒有大鷹。在地上踱着方步,顧盼神飛的,是一隻布穀鳥。烏鴉氣惱地大嚷起來,小鳥們一窩蜂擁出來,哄趕着這隻惡作劇的傢伙。事實上,它並不是一隻布穀鳥,它的確是一隻大鷹——劉基在《郁離子》里,對此曾有所記載。

古老相傳,驚蟄過後不久,大鷹就會發現自己的嘴變得柔軟無力,利爪也變得纖細柔弱。也許是萬物繁衍生長的春天,不適宜捕殺,專於獵殺的它,暫時要改做預報播種的布穀鳥。現在面對小鳥們的驅趕,它只能屈辱地躲進低矮的荊棘叢中,默默等待着,有一天,重新變回自己。

人們相信,在驚蟄的這一天,會有許許多多奇怪的事情發生。而引發這一切的,是一位長相古怪,脾氣暴躁的雷神。

雷神是周文王抱養的義子,名叫雷震子。他尖嘴赤面、袒胸露腹,背上長有兩隻巨大的翅膀。驚蟄一到,他便開始巡視人間大地。他呵斥貪睡的小蟲,叫醒冬眠的猛獸,偶爾,還會揮動鐵錐敲打某些不孝的兒女。

雷神到來之前,蝴蝶的蛹,藏在一條被落葉遮擋的石縫當中,用絲把自己牢牢捆在石塊上,蒙頭大睡。它已經睡了十個月了。當雷神把腰間的大鼓敲得隆隆作響的時候,它頭頂的殼無聲地裂開,一隻小小的、濕漉漉的蝴蝶掙扎着,爬了出來。

蝴蝶飛向天空的時候,雷神已把春意傳至每一個角落,所有藏身於陰暗之處的小蟲或者不祥之物,全都現身人間。所以,當人們聽到第一聲春雷的時候,都要抖一抖衣衫,據說,如此一抖,可保一年不生蟲虱,也可抖去不可知的霉運。在鄉下,驚蟄這一日,人們會在門檻外面灑上石灰,警告螞蟻小蟲,不許上門。小孩子呢,要拎了銅鈴或是銅盤,跑到自家的地里,沿着田埂,邊敲邊唱:「金嘴雀、銀嘴雀,今朝我來咒過你,吃我家穀子爛嘴殼。」如此一來,就會嚇住那些貪嘴的鳥雀了。

隨雷聲而動的,還有深山裡的大蟲。對付這些吊睛白額的大老虎,這些簡單的手段,怕是不大管用。不過,人們另有辦法。驚蟄一到,老人孩子手提瓦罐趕往廟中。瓦罐里盛着豬油,他們要把豬油抹在廟裡白虎的嘴裡。老虎嘴裡既然已經有了油水,就不吃人了。

到廟裡,除了給泥塑的白虎嘴裡抹油外,老人們還要進行一個「打小人」的儀式。他們相信,隨着蟲豸的傾巢出動,一些喜歡在暗處使壞的小人也會出來作祟。於是,他們在地上擺上紙剪的小人兒,脫下鞋來使勁抽打。邊打邊唱。行事雖然詭譎,歌謠倒是幼稚得讓人忍俊不禁:「打你個小人頭,叫你有氣無得抖;打你個小人手,等你有手無得耶……」

因為恐懼,人們常常會做出一些不得體的舉動,對此,古代官府頗為重視。驚蟄之前三天,官府就會派人搖着木鐸,告誡城鄉的百姓:「雷將發聲,有不注意自己言行舉止的,對自己的孩子將會不利。必有凶災。」

木鐸是一種有着木舌的鈴鐺,響聲柔和悠遠,官府在宣政施教之時緩緩將它搖動。《論語》中,就有人把孔子比喻成木鐸。由此可見,竟要木鐸來提醒的驚蟄,大意不得。

(每年陽曆三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度,為驚蟄。蟄蟲聞雷聲驚而出走。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花信風為: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薔薇。)





申賦漁

紗一般的薄霧,絲絲縷縷地從彎曲的河沿上飄拂開來,縈繞着睡夢中的村落。樹木剛剛生出細葉,還沒能蓋住村莊裡參差的屋脊。一隻黑色的大鳥,劃出一個漂亮的弧線,輕輕落在一支揚向天空的房檐上,它四處觀望了一番,昂起頭,高聲叫道:「架架格格,架架格格。」

這隻像是烏鴉的黑鳥,名叫元鳥。它在春分時來臨,秋分時離去。不過,也有人說它其實就是燕子。燕子也是一種奇異的鳥,它只在和睦人家的房樑上築巢。任何搗毀燕巢的頑童,都會受到父親嚴厲的責打。

「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元鳥的鳴叫,讓村里早早就變得忙碌了。不只是要種樹,還得捲起褲腿下到池塘去栽藕。麥子在這一天也開始拔節,得趕緊施肥。春分這天實在有太多的事要做。大人們很是忙碌,孩子也有自己的任務。

他必須在村里找到一種叫做「佛指甲」的草,把它栽在小盆里,在爺爺的指導下,放到屋頂上。孩子身子輕,動作快,只要不是故意調皮,就不會弄塌屋頂房檐。老人們把這種草又叫做「戒火草」,說在春分這天放在屋頂,能消災避火。孩子們呢,覺得好玩,能坐上屋頂,可不是常會有的機會。

從屋頂下來之後,還有一件事要做,這也是孩子們喜歡的。母親早已煮好十多隻實心的湯圓,放在盤子裡晾着。父親昨天晚上,就從竹林里砍來十幾根竹子,竹竿上還帶着青葉呢。各家的孩童把一隻只湯圓戳在竹竿的頂端,扛到地里,再一根根插在自家的田埂上。這叫「粘雀嘴」。希望糯米做的湯圓,能粘住偷食的雀兒的嘴巴,讓它受個教訓,今後不再敢來。

事實上,最饞嘴的,恐怕不是雀兒,還是孩子們自己。因為做完這件事之後,他們立即就呼朋引伴,到河邊的空地上,燒野鍋,吃春菜了。有人拎來了鐵鍋,有人下鈎釣魚,有人尋找柴火,有人在小河的斜坡上挖起灶台,更多的人,四散開來,採挖野菜。春分時節的野菜鮮嫩甜美,種類繁多。等釣來的兩條魚在鍋中翻滾之時,他們就把野菜擇洗乾淨,放入鍋中。這時候,香氣一陣陣在田野里飄散開來,所有人或坐或跪,緊緊圍在鍋灶的旁邊,伸着頭,咽着口水。他們早已急不可待了。

野炊春菜只是打個牙祭,到了真正吃飯的時辰,村子裡便陸續傳來媽媽喚歸的聲音。媽媽們拖着長調,喊着孩子的乳名,孩子們便遠遠地應答着,撒腿往家跑去。

屋門口早已擺放好一張寬大的方桌,大人們嘻嘻哈哈地聚在一起,輪流到桌前,嘗試着,把一隻只雞蛋豎立起來。鄉村裡的人們,用遊戲的方式,證明着春分這一天所象徵的陰陽調和。而在皇宮之中,對這一意思的表達,要莊嚴堂皇得多。

皇帝有個銅製的漏刻,漏壺裡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裡滴在下面的箭壺之中。緩慢上升的水面,慢慢從壺蓋的孔中托出一根帶有刻度的箭杆,箭壺蓋上立着一個表情嚴肅的銅人,箭杆的刻度經過銅人雙手環抱之處,即為此時的時刻。在春分這一天,箭上刻度上下長短一樣,都是五十刻。表明日夜平分,各為12小時。

這個日夜均分的日子,對皇帝而言,至關重要。他虔誠地率領他全部的妃嬪,去叩拜司掌生育的高禖之神,並獻上牛、羊、豕,以最為隆重的太牢之禮祭祀。在禖神之前,那些懷孕的妃嬪將得到禮酒和弓箭。這與西方神話里用弓箭象徵突如其來的愛情竟有着不可思議的相似。

也許日夜均分,還象徵了公平。皇帝宣布在春分這天,對一切度量工具進行檢核。據說,許多制秤的匠人,會選這一天開工,以示公心做事,無愧天地。如此說來,古人將秤又叫做「權衡」,實在頗有深意。

(每年陽曆三月二十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0度,為春分。春分之日,晝夜長短相等。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花信風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申賦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