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蓋茨神話:中國大學生創業潮 - 第2章

張宏傑

  2000年7月,大學生李玲玲的無行健公司對外正式宣告癱瘓,10萬風險投資收回無望。我感到非常可笑的是,不就是10萬塊錢嘛,有什麼可以小題大做的?10萬塊錢怎麼辦公司呀?不停擺才怪呢!李玲玲上中央台《對話》節目後,視美樂總裁王科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記者採訪時說:「那期《對話》節目我看了,我覺得媒體有誤導。很難說她落敗吧。因為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大學三年級的新聞系女生,去實踐自己的專利,沒有別人的幫助,成功了才怪呢。對『李玲玲事件』這樣的宣傳,對她個人以後的創業不太有利。慧點科技、視美樂、易得方舟的創業者在大學讀書時就開始摸索,為創業儲備,融資成功,便如魚得水,而不是拿了10萬風險資金就讓媒體炒一把。視美樂現在3000萬註冊資金,我們也沒去炒什麼所謂的『第一』的概念,10萬塊錢能幹多久?」

  我去武漢採訪李玲玲時,她跟我說:「像我當時創業吧,是在不經意中被推上來的,不能說我具備了這方面的素質,應該說當時是很不成熟的。前幾天中央電視台《對話》欄目組來找我,最後走的時候跟我說:『李玲玲好好干,我覺得你已經具備了一個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我覺得這是我這麼長時間來聽到的最感動最讓我高興的一句話。」

  近日,李玲玲打電話告訴我一個「喜事」,說有一家公司準備跟她合作要把「天行健」重新做起來。在話筒里聽到她開心的笑聲,我心裡是萬般滋味,也許我應該在黑夜裡默默地為她祈禱……

  說到媒體炒作,慧點科技的總經理姜曉丹這樣說:「前段時間媒體的報道我很不高興,我覺得新聞記者也好,媒體也好,它是個放大器,當創業這個事好的時候,把它吹成一朵花……我覺得清華創業園裡面的公司整體都不錯,就有那麼個別的公司有困難的時候,報道的調子馬上就翻過來,這可不太好……是小孩嘛(把剛成立不久的創業公司比喻為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感冒發燒,什麼扁桃體發炎呀,明兒什麼磕呀碰呀……老是病假。不能就說:『不行,他已經死了。』或者說怎麼着,然後到處去報喪,讓孩子更覺得沒有希望,本來是一個感冒,然後轉成肺炎,到最後真的讓他死掉了。」

  V2科技有限公司(樂都)的CEO葉濱說:「如果在普通缺少勇氣的情況下,你去打擊那些有勇氣出來做事的人,我覺得這對社會發展是很不利的。至少你應該先鼓勵人家,先讓一批創業者湧現出來,帶給廣大學生一種新的希望,而不是還像過去那樣上大學心裡只有一個想法——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會想着去創造一個好事業。」

  我寫這本書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我不是什麼報社、雜誌社或電視台的記者,我是以一個「作家」的身份做這個系列採訪的,所以不會受到所屬單位報道方向的制約。我沒有單位,不會受制於人,寫得很真實,很客觀。很多接受過我採訪的創業者都說我跟那些記者不一樣,意思是說我比較理解他們,能跟他們談到一塊。我跟他們可以說是同齡人,都是七十年代出生的。採訪他們時我也只有26歲,加上我也是屬於特別有追求的人——26歲就已經出版了三部長篇小說和兩部長篇紀實文學,所以大家有共性,有心靈的感應,能達成一種默契,我最能傳遞他們的心聲。上海同濟大學的創業者宮海這樣對我說:「我的很多想法和內在東西,是靠你去挖掘出來的,然後傳遞給後面想創業的人,把我們創業先行者站在潮頭的感覺告訴他們,對他們創業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我採訪完這批走在最前面的創業者後,再去看看那些報紙或雜誌的新聞報道,發現有很多實在是太簡單了,甚至是太膚淺了!只是陳述一下公司發展得怎麼樣了,大概由於報紙版面不允許的原因,很難把創業者的理念和內心感受更詳細地告訴讀者,而作為容量很大的書就能做到這一點。有的媒體靠嚇人的標題來炒作,我認為這是對讀者的一種愚弄!

前言(四):「休學創業」不等於「輟學創業」

我有每天看報紙的習慣,突然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休學創業」這幾個醒目大字,我心裡就在想:嘿,又要熱鬧一陣子了!

  先是南方某大報顯著位置有大標題為「教育部頒文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下面副題是「清華大學為三名在讀研究生發展企業首開綠燈」。該文稱「教育部公布了一項新政策:大學生、研究生(包括碩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學保留學藉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碰巧的是,那三位清華研究生的停學創業申請已獲校方批准,於是大家對這個關於教育部頒發文件的消息信以為真。

  然而2000年1月21日的《北京青年報》以題為「大學生休學創業真能蓋過蓋茨取代戴爾」的報道糾正了教育部頒發文件的消息,報道這樣寫着:

  「我們並沒有發文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當記者問起報上所謂的新政策時,教育部學生司綜合處的張處長說:「那只是科技司下發的文件中的一句話,與學籍管理沒有什麼關係。關於休學的規定早就有,但其中沒有大學生創辦公司的提法,因為這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

  北京市教委學生處甘北林處長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連問了兩遍:「教育部頒文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誰說的?我怎麼不知道。」記者又把報上的大標題念了一遍,可心裡也有點發毛。

  「這樣說恐怕不太妥當,我要給你們媒體潑點冷水。」甘處長說,「大學生不夠成熟,應付社會的能力不強,我們並不提倡學生休學個人創業。」

  「1999年,清華學籍管理制度改革是教委特批的。他們的學生素質比較高,能力比較強,很多理工科專業易於拿出較成熟的創業方案,在社會和市場上取得成功的可能大一些,但清華中少數人的創業行為並不具有普遍性。再說,這也不是我們一提倡就能推廣的。事實是,本科生創業成功的連1%都沒有,研究生的成功率也不到50%。現階段,我們不會鼓勵學生去冒這個險。」

  清華大學在1999年9月份開始,有次把「創業停學與復學」列入學籍管理規定,目的是想給有創業機會或經濟困難的同學一個寬鬆的環境。以前有病才休學,現在學生根據各自情況提出申請,導師和系裡同意,就可以辦理停學手續,但停學期間不享受研究生待遇,時間最長不能超過三年。

  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院士以自己的優秀學子為榮,他說:「儘管有不少成功的創業者是在校大學生,但更多的還是學業有成者。清華2萬學生,真正出來休學創業的只有10人,因此,在校學生應該克服浮躁,不要夢想百萬富翁速成。」清華休學創業的學生代表有FanSo的魯軍和劉穎、互聯網實驗室的方興東。

  北京大學以文科見長,但學生創業的熱情和校方的支持一點不弱。北大教務部李部長說:「如果學生認為有必要休學,北大會批准其休學一至兩年。到社會上實踐之後,學生會知道自己還需補充什麼,這有利於促進學習。我們相信學生判斷,支持他們自主地發展。對特殊人才會特殊對待。這些靈活的管理,既是對受教育者的認可,也是現代教育的需要。」

  除了北大以外,全國還有許多高校也紛紛效仿清華允許學生休學創業。我以前在浙江大學做採訪,聽到學生說:「我們浙大的口號是學清華一百年不變!」看來,此話一點不假,創業便是最好的佐證。

  2000年2月18日《中國青年報》刊出一篇叫「給休學創業蓋茨夢潑盆冷水」的文章,這篇文章摘自新浪網,是一位身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生寫的,其中這樣寫到: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可是,美國教育部從來沒有頒文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相反,一直把幫助全體公民完成大學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今年是美國的總統選舉年,所有競選人打出來的第一面大旗都是全民教育。在國內,如果「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屬實,那麼,那種做法是否正確實在值得深思。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懇切地希望各方人士能夠審慎考慮「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

  最後,我也想從大洋彼岸向國內校園的青年說幾句心裡話:你們的正業是學習。創業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都是難能可貴的。但是,你們的人生還處在學習階段,這個黃金階段是一去而不回返的。目前,在美國計算機信息產業,代表新技術發展方向的領銜科學家大多是三十剛出頭的人,他們的成功都是在校學習的黃金階段開始的,而不是休學創業。因此,你們的創業活動應該為你們的學習和黃金時代服務,而不應該讓你們的學習和黃金時代為神化了的「蓋茨夢」服務。走快從「蓋茨夢」中甦醒過來吧!

  在我看來,這位留學生過於擔心了,大學生並不是小孩子,他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做出判斷該不該創業,還有,並不是你想休學創業就能休學創業,還得學校和系裡批准呢!而學校主管部門又不是白痴,難道他們會隨便批准嗎?如果把做「蓋茨夢」僅僅理解為像蓋茨那樣放棄學業而去編軟件賺大錢,那就太膚淺了!簡直是庸人之見!我們是要學習蓋茨的那種敢於創新的精神。就像我們國家倡導的學習雷鋒,並不是說我們也像雷鋒那樣去參軍入伍去開解放牌汽車,而是要學他那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範圍是極其廣泛的,涉及到各行各業。同樣,蓋茨的創新精神也是可以在各行各業推廣的!

  也許是媒體炒作的緣故,使大家產生「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的錯覺。其實,休學創業的大學生畢竟是少數,既然他想蹦出來那我們幹嘛要死死把他拴住呢?中國人是不是太看重文憑了?況且,學校還給他保留着學藉,兩三年後他還可以回來繼續念學位拿文憑,只不過是推遲兩三年拿到文憑而已,有什麼好擔心的?難道人們擔心這些人創業後就墮落了就變得弱智了就完成不了學業了?「休學創業」不等於「輟學創業」,休學與輟學是有天壤之別的。蓋茨可是「輟學創業」,他放棄了哈佛大學的文憑!

  2000年12月18日《北京青年》周刊登出了一篇叫「檢討大學生休學創業」,看到印在封面上的這一行醒目標題,我簡直是嚇了一跳!心想:大學生休學創業幹嘛要檢討?他們犯什麼錯誤了?檢討的意思是:找出本人或本單位的思想、工作或生活上的缺點和錯誤,並追究根源。

  文章一共寫了三位創業者,分別是李玲玲、魯軍和王科,只有魯軍屬於「休學創業」。而「檢討大學生休學創業」下面的副標題為「本刊記者專訪第一批大學生創業弄潮兒」,那我就要問:「只採訪了李玲玲他們三個人,卻搞出這麼一個副標題是不是誇張了點?」而且讓我感到特別可笑的是,既然文章的大標題為「檢討大學生休學創業」,為何不多採訪幾個休學創業者多了解一下實情?他們這批休學創業者難道真的用得着「檢討」嗎?方興東也是「休學創業」,如果有人指着方興東的鼻子斥問:「方興東,你是不是該檢討檢討?」我想方興東不罵這個斥問的人有病才怪呢!

  更可笑的是,魯軍屬於「休學創業」,可他那一部分專訪的標題為「創業,每天都很難」,王科為「告別學生公司」,而不是休學創業的李玲玲的標題卻是——李玲玲的「檢討」。我實在是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看了整篇報道,我找不出一句「檢討」的話來。那麼這篇報道對讀者不是誤導是什麼?

  《北京青年》周刊記者就李玲玲參加中央台《對話》節目採訪了她,李玲玲說:「這次《對話》欄目定了一個基調,是我始料不及的,但如果僅僅因為我是大學生創業第一人,以我的成功或失敗來認定大學生該不該創業的話,我認為是不可取的。我成功了,大學生就可以出來創業了嗎?我失敗了,大學生就不能創業了嗎?」

  「我其實不願意接受記者採訪,那回中央電領台來錄《對話》節目,是學校領導堅持讓我去的。在《對話》節目實錄現場我多少有點失望,因為我感覺現場嘉賓包括現場觀眾對我的背景、具體情況都不很了解,甚至對我們公司的名字都不很清楚,他們的一些好意的勸告我覺得甚至有點好笑。當然,我非常感謝他們給予我的真誠關心和建議,就我個人而言,我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做自己的事,不被別人左右。」

  周刊在寫魯軍的那一篇,有這樣的一句話:「一年前,他離開課堂的時候,大學的文憑壓在很多人的心口,那是清華大學的文憑啊!停學。」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撲嗤一笑。這是什麼意思?沒必要這麼擔心吧?難道這位記者真的擔心魯軍再也拿不着清華的文憑了?魯軍告訴我,兩年後他繼續回清華讀書拿文憑!而最近我去FanSo公司找他拍照時,他看起來挺瀟灑呀!拍了一張後,我準備給他拍第二張時,他說:「別拍了,有人在等着請我吃飯呢,沒時間了。」然後趕緊跑了。

  唉,有些新聞報道簡直是庸人自擾!說不好聽一點,就是太無聊了!倒霉的是讀者,一個個被搞得滿頭霧水,分不清東南西北了。所以,我覺得該檢討的是某些媒體,而不是「大學生休學創業」。

  五寄託着一代年輕人的夢想

  這是一個崇尚知識和創造的時代,新一代知識經濟的先行者,創造了一無所有的年輕人憑藉着知識和遠見實現夢想的奇蹟。他們聚積財富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一些靠傳統行業發跡的老牌經典富翁驚呼:Internet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叫人不可思議了!一個個神話的誘惑牽動着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心弦,怪不得大學校園掀起了一場空前的創業浪潮。

  比爾·蓋茨當年20歲從哈佛大學退學創業,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創立了今日的微軟帝國。他的個人財產跟他所持有的微軟股票漲跌有關,我在一份資料看到蓋茨的財產一度達到960億美元,股票一跌,他就一天損失好幾十億美元,但近年來他的財產一直都是在500億美元以上。蓋茨以世界首富而成為一些人的偶像,他的傳奇經歷早已傳遍世界,影響着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許許多多的人都在想着有朝一日象蓋茨那樣把自己的知識轉變成財富。其實,這種神話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當中已經有人在創造這種神話。

  創業——這包含機遇與挑戰的字眼,已經成為無數大學生心中的夢想,作為中國第一批大學生創業者,他們掀起了一面具有歷史意義的旗幟,我們這一代大學生(包括所有的年輕人)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就像史玉柱那個時代的人為史玉柱感到驕傲一樣。從柳傳志到史玉柱,從張朝陽、丁磊、王志東到這批大學生創業者,他們都是中國創業史上的豐碑式的人物。當我逐個採訪完這批大學生創業者後,有些朋友問我有何感想,我非常興奮地說:「他們將被載入史冊!」也許話說大了點,但這絕對是我的肺腑之言!

  2000年7月13日《北京青年報》刊出的題為「創業:人生必經之路」的整版報道,主題詞這樣寫到:

  隨着「創業」一詞在媒體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對於創業內涵的界定以及創業形式的探討,也日益為人們所關注着。從人一生的生存和發展上看,每個人都在不同層面、不同階段、不同環境裡從事着創業活動,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改變着其生活狀況。而從社會的角度來講,一方面,隨着時代的變遷,創業的社會形態也發生着顯著的變化;另一方面,恰恰是每個人的創業活動,創造性、決定性和歷史性地成就了人類的所有文明,並演繹着人的歷史。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這樣的詩句在如今看來愈發顯示其高度的概括性和準確的預見性。的確,當創業成為眾望所歸的社會主流思潮時,當大眾有意識地將創業提升到價值觀上,並廣泛於日常生活的每樣言行舉止中時,當個人把創業作為生存的必要行為而周圍也對這種行為給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弘揚時,世人是會對擅長創業的風流人物的倍增而習以為常的。

  創業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事業,為了實現更深層次的生命的價值。這是一個以知識為經濟發展核心的時代,歷史給了我們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能否把握就要看我們有沒有勇氣與智慧了。對於社會趨向潮流的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沈傑這樣認為:

  「如今,是我國5000年來創業機遇最多的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打破了那種繼承、世襲的傳統。不管你有什麼家庭背景,你本身的資源很重要,也就是文化資本將取代過去的社會資本。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本家、知識精英將代表着社會潮流出現在創業的重要領域,可以預見文化資本創業的意義將更大。」

  大學生創業絕不是一種浮躁的表現,他們都很沉穩而清醒。在自己所在的大學裡,他們都非常優秀,絕不是等閒之輩!他們是創業的先行者,按他們的話說就是:中國不缺科學家,中國真正缺的是創業者,為此,我們先走一步。

  當代大學生去創業,不僅可以實行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也為社會提供新的就業行會,為中國的發展造就新的經濟增長點。

  「科大訊飛」總經理、中科大博士生劉慶峰是一個非常有民族責任心的創業者,他說:「一個國家的發展,甚至說能夠生存下去,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一些堪稱民族脊樑的讀書人能夠真的為這個民族做些事情。」而他自己就這樣去做了,遠大的目標是締造一個「語音帝國」。

  被媒體譽為「中國女大學生風險創業第一人」的李玲玲已經被一些人冠以「失敗」兩個字,其實,天行健公司的停擺並不意味她創業的失敗,她現在在新的公司里幹得挺好的,況且,她還這麼年輕,她的路還很長,有一些挫折是難免的。李玲玲在中央電視台參加《對話》節目,在錄製現場,節目一結束,她隨即被許多同齡人包圍着,圍着她要簽名、合影。《對話》欄目組的編導說,這樣的情況好像只在大導演張藝謀來錄節目時才出現過,少年作家韓寒都沒有享受她這樣的榮光。

  我們的同齡人對李玲玲這麼關注,為什麼呢?我採訪李玲玲時她跟我說:「其實我李玲玲只不過是創業的一個代名詞,或者代表而已。我現在所做的很多事情,在某種意義上講就代表了現在大學生的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想法!」

  V2科技有限公司的CEO葉濱的一番話深深地震顫着我的心靈,他說:「剛讀研究生的時候,我了解很多師兄師姐的走向,其實我特別希望有一面旗幟告訴我,讓我覺得這個人的經歷特別好,以後我就朝這方面去努力。我特別想找到這樣的一個目標,但我就是沒有看到那面隨風飄揚的旗幟。

  「當時在創業園的時候,每周有一個創業者沙龍,有一次在沙龍里,我就說我特別希望我們當中出現一面旗幟,這旗幟不僅是對我們兄弟公司的一種感召,對中國所有的學生也是一種感召,至少可以告訴這一代或者下一代的青年們:可以考慮去走創業這條路,這條路非常有前途,可以更好地發揮你的才能。」

  今天,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這面旗幟已經在藍天下隨風飄揚,它指引着一個方向。作為第一批大學生創業者,他們是光榮的,是勇敢的。敢於向權威挑戰,向新的領域挑戰;敢於走創業之路,去開創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普遍缺乏信仰的時代需要的。這批創業先行者寄託着一代年輕人的夢想,不管未來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都無愧於這個時代!

2001年2月26日於北京

創立企業帝國的野心

創業者檔案:劉慶峰,1973年生於安徽省涇縣。1995年7月獲中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學士學位,1998年7月獲中國科技大學「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碩士學位,1998年9月至今攻讀中國科技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學位。

  1999年6月出任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原安徽硅谷天音公司)總經理,並任中國科技大學「訊飛智能多媒體實驗室」副主任。先後被評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九屆委員、安徽省軟件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安徽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計算機用戶協會理事。1999年被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學聯授予「五四」優秀青年獎學金和「建昊杯」,同時被評為安徽省第五屆優秀青年企業家。

  2000年11月26日下午,我從南京坐長途汽車來到合肥,住在中國科技大學旁邊的紅綠藍國際飯店,而在這一天,劉慶峰也剛好從北京參加完中央電視台二台的「對話」節目回到合肥。安頓下來後,我焦急地等着他給我打手機,這是我倆約好的,他說一回到合肥就跟我聯繫。三天前,我在武漢作採訪,第一次跟他通上電話,本來打算馬上到合肥的,但他說明天就去北京,我也只好先去南京採訪了。由於我沒有他的手機號碼,而今天又是星期日,不能給他所在公司打電話,所以我只能幹等着他給我打手機。

  晚上九點多鐘,我的手機響了,是劉慶峰打的,我頓時喜出望外,我的第一反應是:他真守信用!他說他到我所住的飯店來跟我見面,半個小時後,他來了。這段時間他極其的忙,除了公司的工作外,正在準備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的掛牌儀式,非常隆重。劉慶峰非常樂意談論「學生創業」這個被媒體炒得火熱的話題,他今年27歲,在校三年級博士生,無疑還有學生的身份。由於他剛參加完中央電視台二台關於「大學生創業」這個話題的討論,我倆就從這開始談起。那一期的「對話」節目,主角是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新聞系碩士研究生李玲玲,按劉慶峰的話說,李玲玲坐在台上是大家發話的「靶子」,當時劉慶峰坐在下面。我前幾天在武漢剛剛採訪過李玲玲,對李玲玲有感性的認識,所以劉慶峰從這裡開始正式的訪談,我一下就找到了感覺。

  劉慶峰對中央台的那次節目感受很深,在場的除了創業者外,還有幾位來自企業界和大學的特邀嘉賓,要多的是熱情高漲對創業頗感興趣的在校大學生。作為一個大學生創業的話,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呢?究竟要做哪方面的產業?做產業的同時是否做好了面對成功與失敗的思想準備?做好思想準備後又要怎麼樣組建團隊?誰做CEO,誰做CTO……產品要怎麼樣去研發?研發後又要怎麼去開拓市場?開拓市場的過程中間又要怎麼樣去周轉資金?劉慶峰一開始就跟我說了很多企業運作的問題,我注意到他滿臉是青春的光彩,這是一位很有朝氣而又很有野心的「知本家」。

  1999年11月11日,對劉慶峰來說是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天,他和另外5位中科大的學生因為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能聽會說」的中文電腦,獲得總計668.85萬元的技術股權,給被稱作「大學生創業年」的1999年刷上了一個濃重的驚嘆號!在校大學生因技術創新而獲得數量如此巨大的股權資本,這在我國高校中還是第一次。在這6名學生當中,2人是博士生,1人是碩士生,3人是本科生,他們都參與了中文語音合成技術的研製開發工作,以驕人的科研成果為我國在國際人機語音對話高技術領域贏得了一席之地。其中,劉慶峰因做出多項關鍵技術創新,為首次將中文語音合成技術推進到實用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而獲得個人最高股權獎勵,並被聘任為新公司總經理。

  研製能聽會說電腦是智能計算機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國「863」計劃支持最早、持續最久的高科技項目。自1995年起,劉慶峰就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中國科技大學「人機語音通信實驗室」所承擔的國家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攻漢語語音合成技術,在獲得股權獎勵的另外5位學生中,尹波是讓電腦「能聽會說」軟件的主要設計者,黃海兵完成了有聲電子郵件的系統設計,胡郁在漢語語音庫設計等方面成績突出,其他2名學生也在不同的技術研究崗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6位成為中國首批擁有百萬資本的在校學生,並且都紛紛表示要與公司的事業一起成長。

  對於一個企業的成長來講,會有很多很多非常艱難的事情去做,而不是說像我們在校大學生想得那麼浪漫的一件事情,那麼輕鬆的一件事情。在這次中央台的「對話」節目中,《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的社長就說,他採訪過很多企業家,每一個企業家表面看起來都非常的光彩,很有成就,但每一個成就的取得都是非常的艱辛,如果作為大學生的你還沒有做好思想準備的話,那你最好還是去念書。我也是持這種觀點。

  另外,華中科技大學的一位老師提出了這麼的觀點,把對大學生創業作為一個全新的模式來探索,所以他認為要打破常規,有別於傳統企業的做法,需要學校和社會都來幫助他們,不要用對待社會傳統企業家的角度來看待他們,而是把他們扶上馬再把他們送一程,以期做到一花引來萬花開。但我是堅決不贊同的,我就出來反駁。原因是什麼?因為一個企業對社會的作用比一個家庭對社會的作用還要重要。

  企業的穩定與發展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想要做一個企業,首先你要對股東負責,然後你要對你的員工負責,要對社會負責,對用戶負責……如果你不具備對這幾方面負責任的能力的話,根本就不應該來做企業。咱們國家有公司法、企業註冊等等條例,就是因為要把辦企業當作一個很嚴肅的事情。

  所以,如果要想做一個嘗試性的事情,你是學生可以參與進來,而不是一開始就創建公司,自己來擔當自己擔當不了的責任。做企業可不是你一個人來學習和磨練的過程,你做得不好的話,可能會給社會等各方面帶來很多的不良影響。

  我比較贊同大學生創業,第一個前提是政策允許,但是呢?要適度地抑止。因為你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做事情會有不同的重點。無論是學習,還是畢業以後工作,創業,自己當老闆,整個都是你的事業。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一些就是作為你學業的階段,是為將來的事業打基礎的,是修煉內功的時候。如果你學業還沒做好或者準備得不充分就去創業的話,實際上是浪費了你的時間。而且呢?我們有整個的人生資源的搭配,比如說從20歲到25歲是你人生讀書最佳階段,而你在23歲到25歲來創業,等到做不好你又想回來讀書,這跟你現在一氣呵成來讀書體會到的東西可能不一樣,還有你的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會有所差距,所以,我認為在讀書階段還是要以學習為主。

  從比爾-蓋茨到楊致遠,他們都是退學闖天下的,他們的創業史對中國的許多年輕人來說就像是一個神話。對於時下流行的學生創業,劉慶峰認為:只有當自身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火候,在某個領域內處於國內或國際的前沿地位,而且又有很多前瞻性的想法,並且具備比較好的整體把握能力時出來創業,應該是比較合適、比較從容的。相反,如果各方麵條件還不具備,匆忙上陣,反而錯過了自身知識積累的黃金季節,那就得不償失了。我說,不管做與不做,這種創業意識對於每個年輕人來說是應該要有的,至少得有這種意識,才能更好地把握機會。我提到了本科、碩士、博士三個不同階段的創業,念完本科是最基本的知識積累,按理說本科階段最不適合創業,但本科生因為年齡小最容易衝動去創業。事實上,到研究生階段創業會好一些,到博士階段創業會更好一些。我認為大學生創業,如果僅僅靠那些小發明或者一個小的機會,而不足以形成將來很大的產業,或者形成所謂的噴泉效益這樣的一個產業化方向的時候,你現在這樣去做的話,就等於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影響了你長遠的發展,那就沒必要了。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產業,自己對這個非常的痴迷,而且把握了它的真諦,比如你有一些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對產業的前景看得很明白,這個時候來做企業的話才有可能成功。還有一點,時機是不可等待的,如果可以等待,那我建議你再學一學,然後才來做。如果這個時機是稍縱即逝的情況,這個機會又特別大,那你當然要把它抓住了。

  就說我本人做科大訊飛公司,我們是去年6月份創辦這家公司的。在這之前,我在1992年就進了實驗室,到現在有七八年了;從1995年開始就作為863項目組長,在我研究生快畢業的時候,甚至有博士有副教授在我底下來做。我們在技術領域有很多創新點,這些創新點感覺在國內只做了一半,我們很明白下一步要怎麼做。當時我們跟別人比是唯一一個達到實用階段的,但大家進展都很快,那個時候假如我放棄了而去出國或干別的,那麼很快半年一年以後國外的一些企業就會趕上來,所以這個機會非抓住不可,不然對科大對咱們國家這塊領域都不是那麼負責任的,那時候我們就決定要創業。

  如果這個機會能再推遲兩年,那我情願先到國外讀個博士,把科研能力再提高一下,更好地掌握這些國際資源,那我相信到時候再來創業會做得更好一點,這是一個時機的問題。

  另外,對於大學生創業,不要看重那些小技術發明之類的東西,我們要做大,要做有層次的事情,這也是整個國家的民族希望所在,就是大家講的科教興國呀。如果你做的是社會上一個中專生甚至是一個普通畢業生也能做的事情,你在大學階段是不斷填充能量的時候就搶着跟他們去做,我認為是層次太低了點,對整個國家的發展來講都沒有好處。

  如果大家都參與到低層次的創業中去,那我相信未來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這些更高新科技產業化方面是缺的,而且,這些大產業化越來越嚴重地影響着國家的發展,比如說,人最早的機器大生產,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然後到生物技術、IT行業的全面興起……我們更需要一些人來做更高更新的技術產業。

劉慶峰停了下來,喝了喝水。我說,有一部分大學生往往不知道是繼續把書讀下去收穫大,還是馬上創業收穫大。現在很多大學都在搞創業大賽,不但學校在搞,地區也在搞,還有全國性的「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一屆屆地搞下去,一支支神采飛揚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匯聚成了一股創業熱潮,創業仿佛成了當代大學生探索自己人生之路的一面旗幟。

  原則上講,我的感覺是這樣的,你一直讀下去對你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肯定有好處,只要你在大學裡不虛度光陰,而是真正去學東西,學專業知識。雖然到社會上也可以學習,就像毛主席講的那樣,所謂的在打鐵中學會打鐵,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但畢竟在大學的這種環境裡,所有的老師都會毫不保留地把知識傳授給你,在社會上就比較難有這種機會。

  如果你無法判斷自己現在學習下去將來是不是有很大的發展,還是做公司將來是不是有很大的發展,但是你要把握一點,這個公司如果僅僅是靠一些小發明小創造,或者僅僅是靠小想法來做,那我就覺得不值得。我相信你讀了幾年書後還是可以賺到這個錢,你所看到的機會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應該說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我認為做企業要有辦法做到對你從事的產業也好對你個人也好有一個積累的效應,而不是簡單的一加一、一加二、一加三慢慢地累積,這不行!我的感覺就是剛才講的噴泉效應。我所關心的是,你第一年所做的事情對第二年會有很大的影響,在第二年看來,你第一年所做的會變成5份;到第三年,第一年跟第二年加起來可能是50份;而第四年可能是500份……就像我們平時看到的噴泉一樣。必須有這種積累的東西才值得去做,否則的話,我的感覺意義不大,就像一條平滑的線,你隨便在哪一點作為起點的話都不算太遲,所以沒必要非得在大學期間去創業。

  我問劉慶峰從公司去年6月份成立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有沒有經歷過比較大的困難,他若有所思地說每一步都不容易,從現在回過頭來看,訊飛還是做得很成功的。這時,劉慶峰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神色,我從心底里也替他高興。公司剛成立時註冊資金是300萬,做了4個月不到,進行了首輪增資擴股,公司的資產被認定為5000萬,新的股東(指安徽省信託投資公司、美菱集團和合肥永信電腦有限公司)投入3060萬資金進來。從今年7月份到年底,預計銷售額會達到5000萬,利潤有1000萬。最關鍵的是,目前我們的產品在語音跟語言應用的這個市場占着壟斷的地位,而且預計到明年我們的銷售額會達到1.7億左右,到後年會達到10億……語音是有很大潛在市場的一個產業。

  我們訊飛最根本的產品就是提供一個語音平台,這個平台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讓普通老百姓使用電腦會更加方便,用語言來操作,跟電腦對話呀,既方便又有趣味性;另外一個是解決了信息時代的交流與溝通,比如說打一個電話就可以聽電子郵件,通過打電話就可以了解網上的各種內容。可以說,語音平台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把這個平台提供出來以後呢,讓各行各業的軟件開發商、運營服務商或者設備製造商把它推廣到社會各個領域去,每賣一個產品都要給我們付費,就象英特爾的CPU一樣。

  現在我們的平台已經有了五十多個開發商,包括中國最大的PC廠商聯想,最大的呼叫中心廠商華為,還有大唐、中興都是我們的客戶。中國電信、全球最大的電話語音卡廠商……這些廠商基本上覆蓋了在社會生活跟IT相關的各個領域。最近在今年的深圳高交會上,當時我們訊飛在那麼多的公司中被選中唯一的一家國內公司參加有深圳常務副市長在場的簽約,我們訊飛跟加拿大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簽約,他們用我們的語音技術推廣到北美地區3000多萬的華人中去,這個影響也非常的大。

  我們的目標在明年對語音市場在家用方面要占到40%以上的份額,在電話接入平台要占到60%,在電信要占到80%,基本上要處於壟斷,這是從產業化方面來講的。我們預計在未來5年內利潤至少會在20個億以上,而且每年是翻番的。

  劉慶峰果然是個大忙人,即使是下班了也閒不得,訪談還進行不到二十分鐘,他的手機頻頻響個不停。公司有急事,他必須馬上回公司去。我只好送他坐電梯下樓,我倆約好明天再見面,我到公司去。我很想去參觀他們的公司,親眼看一看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公司。

  一切都超出我的想象,第二天早上9點鐘我打車來到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大蜀山下的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訊飛公司就在開發區的留學人員創業園2號樓里,這幢漂亮的大樓有五層,訊飛公司占了兩層,即第四層跟第五層,面積一共有一千多平米,而且裝修得十分氣派。這是我採訪那麼多公司見到過的最大最豪華的,乾淨又亮麗,我想在這裡工作的年輕人肯定很舒服。據劉慶峰的秘書介紹,公司剛從另一個地方搬過來,在這裡高新區給了非常優厚的條件。劉慶峰不在公司,我一直等他到下午四點多,我走進他的辦公室繼續昨晚的訪談,我頗有感觸地問:「公司發展這麼快,你作為總經理要負責很多事情,可你又這麼年輕,你覺得自己能吃得消嗎?」劉慶峰不慌不忙地說:從我自己感覺能力來判斷是能夠勝任的,將來要做的呢?最主要的還是想辦法去招人。公司的發展比人員的招聘要快,所以總是面臨着缺人。目前一個非常強的管理團隊還沒有很好地形成,這是最主要的問題。

  現在非常磨人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磨練我們的耐心,要跟很多人打交道,其實有些人是討人煩的,甚至是看不起他的,但還是耐心地跟他講。有些人把你當成大學生的企業,以為你的企業剛剛起步什麼都不懂,很多都是他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跟你合作的,繞很多彎子來講話,講得讓我覺得非常累,所以我現在越來越學會隨便他什麼年齡隨便他什麼職位,一旦我感覺他在浪費我的時間,就一針見血地跟他談。但是,有些時候你還是要忍耐,如果說得太直接了,可能會得罪人家,因為有些客戶可能帶給你很多合作機會,也有可能會帶給你很多危害——這些客戶總不能得罪吧。

  我現在感覺倒不是事情應付不了,關鍵是時間不夠。由於時間不夠,有時面對一些人很煩躁,所以你得有很好的耐性,我覺得這是應該培養的。而且,作為一個企業家,你要逐步認識到這一點,你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這是肯定的,你只能挑重要的來做。還有些事情如果一時解決不了,你暫時只能放過,不要去想它。如果老想着,對你沒有好處,對公司的發展也沒有好處。哪怕是睡覺的時候你也要想着高興的事情,不要去想煩惱的事情,不要去想解決不了的事情,這個心態非常重要。

  我問劉慶峰在公司的生活和日常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分別占多少,他說目前事業占了80%的時間,畢竟在創業階段。我又問劉慶峰有沒有感悟出來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需要哪方面的能力或素質,劉慶峰加重語氣說:

  做IT的最根本的兩個素質,就象《三國演義》里的那樣,第一,你要有劉備的心胸,該三顧茅廬的時候你得三顧茅廬,該怎麼樣你就得怎麼樣;第二,你要有曹操的能文能武。現在你想領導一批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一起來做事,如果你自己的能力不夠,沒有人會服你;如果你只有能力而沒有心胸,也沒有人會團結在你的周圍。所以,要有劉備的心胸,要有曹操的能文能武,這樣你才能做好事情。

  訊飛公司目前有員工總數120人,平均年齡25歲,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職工總數95%,其中博士6人,碩士20人,本科80人。公司擁有一支12人的精幹、高學歷的中青年領導班子,其中博士、碩士學歷占50%,領導班子奉行現代化管理理念,堅持「科技為本、人才為本」的管理宗旨,大膽創新,力行開拓,正在將公司建設成為高效規範、高度靈活和鮮明個性化的現代化高科技軟件企業。公司具有嚴整的技術和軟件研發隊伍,直接從事基礎技術和軟件開發的人員58人,其中教授級高工4人,高級工程師16人,工程師38人。公司擁有中國科技大學訊飛智能多媒體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聲學所訊飛語音實驗室等聯合實驗室強大的技術支持力量,聯合實驗室共有46人,其中包括教授(研究員)7人,副教授(副研究員)8人,博士6人,碩士12人。

  中午我在公司長長的走廊走來走去時,發現寬大的多功能廳坐滿了來參加應聘的大學畢業生。劉慶峰告訴我,公司今年準備招50人進來,我問劉慶峰從創立之初到現在這個團體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發展很快。公司剛成立時只有十幾個人,我作為總經理,既做市場,又做資本運作,又做技術。後來我們技術有了個總監,是科大赫赫有名的黑客,在技術方面完全能把握得住。當時CEO的工作要我來做,行政總監要我來做,市場總監也要我來做,財務這一塊也要我做,所以說一個人要管四個人的事情。在增資擴股使註冊資本達到6000萬的時候,這個組合變得健全一點,我們有了負責技術的副總,有了負責市場的副總,也有了負責行政的總經理助理,在財務方面也有相應的負責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這些人雖然已經初步具備了架構,但還不是最強的最好的團隊,還需要對他們進行充電或換血。整個在隨着人才的發展在變化,但在分工上越來越規範化了,有些權力逐步放出去,只是放出去的速度沒有公司的規模擴大那麼快,因為公司發展得實在是太快了。

  我在《中國教育報》的一篇報道中看到,一位商業風險管理公司的董事長將中國企業家劃分為三代:1985年至1991年為第一代,稱之為體力型企業家,特點是規模小,資金少,學歷低,一般在35歲以上,其結果是「萬元戶」;1992年至1998年為第二代,稱之為知識型小企業家,特點是規模小,資金中等,有學歷,一般在30歲以上,其結果「10萬元戶」;1998年至2004年為第三代,稱之為創新型企業家,特點是規模大,和資本市場掛鈎,高學歷,一般在25歲以下,其結果是「100萬元戶」。

  我說,現在一批有知識的年輕人靠創業來積累自己的資本,這是時代的發展產生的,這批人非常引入注目,你也是其中的一位了,你對這種現象有什麼看法?

  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知本家,從知識這個無形資產轉化為財富這個有形資產,結果從知識到資本都具備了,這當然是時代發展的一個進步了。在早期的社會競爭不是很規範,市場也不規範,有很多的空缺,很多的漏洞,這時候那些一窮二白的最膽大什麼都敢去做,結果成了暴發戶,但這些暴發戶從整個的知識層次和道德觀念來看都不是很強,他們也是社會上所謂的一些腐敗的主要群體源。隨着社會的發展,市場的規範,不管是技術競爭,還是崗位競爭,越來越強調你的真才實學,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真正最後脫穎而出的用知識發家致富的一些人,都是經過多年積累的有文化層次的,這真的是社會的進步呀,說明這個社會越來越看重科技的含量。而且,在一個國家在一個社會裡,這些人能夠發家致富逐步地顯露出來,對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提高國家的對外形象對外的貿易呀是非常有幫助的。必須有這樣的一批人出來,才能夠體現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覺得這也是物質文明的建設朝着規範化來發展的一個現象。

  訪談差不多隻進行了十五分鐘,劉慶峰又不得不要走了。他說晚上到我住的飯店去,安安穩穩地說上一個小時。他的時間太寶貴了,我不敢占用他太多的時間,但是為了有一個讓雙方感到滿意的訪談,是不得不要占用他的時間的。既然這樣,只好等到晚上再談。

  待到晚上九點多,他象昨晚一樣來到我的客房,落座後,我倆便切入正題。我說,成功往往就在於關鍵的幾步,你們的公司能做到今天的規模,你個人能做出這麼輝煌的成績,在創業的過程中,你是怎麼抓住了那關鍵的幾步的?

  從我的性格上講,我是屬於比較喜歡挑戰的那種人。舉個例子,上高中或初中考試的時候,一般的學生當老師在他旁邊的時候,他會受干擾,做題會變慢,比較緊張,但我是越有老師看着做得越好,就是思路更活躍。另外,那些數學競賽,每一次看到很難的題目,一看上去就不知道怎麼解的題目,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興奮,很高興。為什麼呢?因為正是這些題目使我跟對手拉開差距的地方。如果一份卷子從頭到尾做下來都很輕鬆,那我會很失望,因為我感覺別人都會做,最後大家都得100分,多沒意思!我喜歡做有挑戰性的事情。

  現在我們做的語音,包括作為產業化的切入點的語音合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交叉科學。很多科研院所做了十幾年的研究一直都沒有辦法突破。在1998年的時候,在我們提出的幾個創新方法的基礎上,科大訊飛的產品首先達到了可實用階段。當時覺得這個課題很難,是個硬骨頭,但我願意去啃它。我不像別人那樣翻一些參考呀翻一些國外的資料來做,我就是自己在摸索,提出創新的方案。能夠接觸到比較好的研究課題是幸運的一件事,但絕大多數的人繞了一圈根本就沒有找到突破口就出去了。如果當時沒有突破,那現在我就不敢做語音這個產業。

第二個比較關鍵的是產業化。在1997年年底的時候,我曾經跟我的導師(現任公司董事長)有過一次談話。科大有很多學生畢業就出國了,我的本科成績非常好,班上數一數二;保送上研究生以後,在研究生階段,我發表的論文是我們班最多的,而且做了863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又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獲得了「挑戰杯」科技競賽二等獎等一系列榮譽,當時我要出國的話比較簡單。可我感覺到,出國太可惜了,我出去以後肯定要順着國外的老闆思路來做,我作為一個機器給他編程序;在國內,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有副教授在我挑頭的組裡一起工作,所以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還有,我已經看到了幾個創新點,剛剛走了一半,再往下走一定是可以突破的。最終我留了下來,我跟我的導師講,留在國內搞科研待遇比較差,說實在的現在年輕人誰都不甘心接受待遇那麼差,我就象我的導師提出來兩點:第一,如果我要留下來,研究照樣做,但我要做產業化,你要大力支持;第二,做產業化所獲得的利益,有我該得的一份。我的導師很開通,非常爽快地答應,並且幫我去談這些事情。

  最開始是福建一家集團公司跟我們合作做產業化,當時是福建那邊買了科大的技術來做,我作為公司的總工程師,負責一攤子的人。我的想法比較簡單,我的目的就是想把我們科大的這攤子研究做成中國的貝爾實驗室就夠了。我們在跟外面合作的時候,管理、市場等等我們統統不管,我們只做技術,做好以後把提成拿過來就行。這樣做了一年以後發現不行,對方雖然有很強的實力,但他們不懂這一行,產業化思路不太清晰,另外技術開發往往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所以做得很累,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到1999年我們決定成立自己的公司,當時條件很不好,有一個月我是借錢給大家發工資的。和我一起乾的人非常優秀,有少年班的第一名,有省高考狀元,有黑客版的版主,科大BBS站的站長……我還是比較有號召力的,大家團結在一起來做。成立公司以後,技術還要從福建那邊來買,雖然技術是我們做的。如果產業化做得不好,大家就要散夥。我們所有的員工都跟公司簽了三年的勞動合同和保密協議,沒有一個人提待遇,沒有一個人提福利,只要我帶頭簽,他們都簽。在1999年6月成立安徽硅谷天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時候,我們還沒有核心技術的使用權,核心技術是福建那家公司的。我們開發產品要買他們的技術,然後給它付費我們做應用。

  做了4個月不到,我們就把產業化的方向確立得很明確,這時候有很多人要給我們公司投資,北京和上海也有幾家,合肥市的市長知道這個消息了,市長就親自帶着美菱集團的董事長、安徽省信託投資公司的總經理等一批人到公司來,科大的校長也在場,希望我們把公司留在合肥,他們會給我們大力支持等等。

  最後決定跟省信託、美菱集團、合肥永信三家合作,這時,硅谷天音公司由原來的300萬註冊資產升值為5000萬,他們要投錢是基於你有技術,但前期的核心技術又不在我們手上,將使無形資產評估缺乏完整的內容。這樣我們又從福建那邊把核心技術買了回來。福建當時在科大投200萬不到,我們以700多萬的代價買回了所有的權益。

  這樣基本上就變成了一個斷層,這邊是看到了技術有資本評估才能把3000多萬的錢給你,那邊是必須把700多萬給他們才能拿回技術,可我們原來的300萬註冊資金用了4個多月後只剩下幾十萬,不可能給福建那邊700多萬。當時經過一個非常藝術的操作,終於把這個事情做成了,等於用了投資方的錢給福建那邊,打了個非常高明的時間差。資金到位後,1999年12月,公司正式改名為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從「硅谷天音」到「科大訊飛」,不能不說充滿了戲劇色彩。

  3000多萬的資金到位使公司真正進入到產業化的快車道,資金一到我就馬上做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意識到,做語音技術在國內基本上是各地為陣的局面,各有一些特長,但沒有聚攏到一個整體的力量。我把跟我們科大最有互補性的幾個科研院所團結起來,合併起來,由我們公司投錢建立聯合實驗室,而且把在那一塊做得最好的專家當實驗室主任,在訊飛公司擁有股份。本身我們技術就領先,而又有錢,又把國內這方面的資源整合在一起,馬上就被公認我們公司在這方面是個龍頭。

  科技部批了我們公司為國家863計劃產業化基地,這是全國唯一一個在語音方面的產業化基地,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個863計劃產業化基地,這樣馬上安徽省、合肥市等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我們訊飛。中國的語音技術接口標準由我們來制定,這等於我們把握了龍頭的地位。現在很多需要用這個技術的公司或部門都知道訊飛做得最好,而且訊飛代表了民族產業。我一有錢第一件事做的是把這個行業最重要的資源聚攏在一起,等我把這個事情做完以後不到兩個月,又有很多外國的公司來挖他們。到目前為止,大家都認為我這樣做是對中國的民族語音產業最大的貢獻。

  前期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想做的,只要用心去做沒有做不成。我經常跟我的師兄開玩笑說,如果我在農村沒有念書,我現在肯定是個非常棒的養鴨專業戶,我就覺得沒有做不好的事情。

  我倆同時都笑了。劉慶峰認為自己在研究方面做得好,跟他原來極好的數學基礎很有關係,他對數學和物理非常的有興趣。當年進科大入學摸底考試時,他的數學以94分得了第一名,當時全班及格只有5人。在大學階段,當班長為劉慶峰鍛煉了人與人之間的協調能力。現在劉慶峰非常滿意和自豪的是,訊飛公司有一大批非常能幹的年輕人,可以說是大學裡精英中的精英,每一個都是寶。我問劉慶峰,他們願意加盟剛創建不久的訊飛公司是出於什麼考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