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論語 - 第2章

賈志剛

  一年後再聚,張開車,王買單,李喝酒,趙抽煙。張說:「快哉,富貴人所欲也,老子有錢。」王說:「快哉,學而優則仕,老子有權。」李猶豫半晌,弱弱而言:「我……我……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趙無言。

  蓋茨的同學在酒吧遇上了喬布斯的同學,酒酣,大不忿,蓋茨同學怒言:「我班沒畢業的傢伙成了世界首富,為什麼?」喬布斯同學哀嘆:「我班退學的傢伙改變了世界,為什麼?」酒吧老闆笑言:「人家是學而用之,你們是學而時習之。」

  某人家,因為歷史和非歷史原因,街坊四鄰不是冤家就是仇家,平時見面都不帶打招呼。突然某日有網友跨省來訪,大喜,奔走相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網友至家中,坐定,說:「大哥,收成不好,借點錢用用唄。」

  1.2(9.6)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多的。」

  【解析】這段對話發生在孔子周遊列國回到衛國期間,這時候吳國攻打魯國,子貢代表魯國前去與吳國談判。子貢口才了得,竟然和吳國太宰伯嚭成為朋友,而伯嚭是僅次於吳王夫差的權臣,在當時的權力榜上位居世界第二。由於對子貢十分讚賞,伯嚭對子貢的老師孔子十分好奇,又被子貢一通忽悠,因此有了上述的問題。

  子貢對孔子的讚揚,一半是真心佩服,一半是在忽悠伯嚭。不過孔子還是很老實地解釋了自己為什麼這麼多才多藝,那就是自己出身貧寒。

  說說孔子的身世。

  孔子本姓子,祖上是商朝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後來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宋國,到春秋初期,宋國內訌,司馬孔父嘉被殺,兒子逃奔魯國。孔父嘉的後代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大力士,不過家境一般。叔梁紇五十多歲的時候與顏家女子發生一夜情(《史記》稱「野合」),之後生下孔子。孔子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並且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去世。孔子的母親姓顏,顏姓在魯國有兩支,一支是魯國公族,另一支是被魯國所滅的邾國人的後代,地位高於野人,但是低於魯國的士農工商,屬於社會底層。不幸的是,孔子的母親屬於後面這個顏姓。萬幸的是,叔梁紇死前承認孔子是他的兒子,因此孔子具有士的身份,社會地位高於母親的族群。

  隨母親生活的孔子生活十分艱辛,從小就跟隨鄰里掙錢糊口。由於社會地位低下,孔子的鄰里們只能從事最低賤的社會分工,譬如助祭助喪等等,與死人打交道的時候多。不過孔子正是在這樣的一些活動中體會周禮,並且成為喪葬祭祀禮儀的專家,這為他長大以後精通並且宣揚周禮打下了基礎。正是因為地位低賤,為了生活,從小什麼樣的事情都要做,所以孔子才能夠「多能」。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這樣。

  孔子並不避諱自己出身低賤的事實,同時認為,出身高貴的人往往缺乏才能。相反,倒是後世的統治者們處處「為聖人諱」,竭力淡化孔子是私生子以及出身低微,境界高下,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君子會認為自己的技能太多嗎?不會認為自己的技能多的。

  【現實解說】12歲就開始做學徒,還不到15歲父親去世,就要養活母親和三個姐妹。先在茶樓跑堂,之後區鐘錶店做學徒,再之後去五金廠當推銷員。這個人,是香港首富李嘉誠。

  父親是非洲黑人,兩歲父母離婚,隨母親在印度尼西亞生活,之後由外祖父外祖母撫養。這個人,是美國總統奧巴馬。

  1.3(9.7)

  子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譯文】子牢說:「孔子說過,『我(年輕時)沒有做官,所以會許多技藝』。」

  【解析】子牢,一說是孔子的學生。試,通仕,出仕的意思,也就是做官。孔子年輕的時候,是沒有機會做官的。孔子所說的技藝,應當就是百姓謀生的技術。

  通常,官宦子女由於生活無憂,很少回去學習謀生的技藝。而窮人家的孩子沒有機會當官,不得不多學些手藝來養家糊口,這也就是常說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現實解說】一公務員處長已婚,與一女勾搭成奸。兩人聯絡多靠電話,後來學會QQ,再趕時髦使用微博。一日,兩人商量在酒店開房,以備行房,以為微博是QQ,發評論只能自己兩人看見,於是使用手機微博商定時間地點並互遞風騷,卻不知暴露於網絡之中。於是華夏一時震動,遂成一段佳話。

  處長長嘆:「吾試,故不藝。」

  1.4(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譯文】孔子說:「只要自己拿着十餘塊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解析】脩,就是干肉,基本上就是臘肉。孔子的學費就是臘肉,別以為臘肉不值錢,那年頭,肉是很值錢的。

  孔子長大之後,由於士的身份得到承認,孔子得到了在官辦學校的六藝義務教育,六藝,就是書數禮樂射御,士以上貴族階層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孔子學習非常刻苦,因此很有學問。二十歲之後,孔子應聘前去季孫家族擔任管耕牛和管倉庫的小官。到三十歲,孔子辭職回家,開設了私立學校。之所以開設私立學校,是因為孔子看到官辦學校已經難以為繼,大量的士無法接受義務教育,並且義務教育水平低劣。同時,大量的社會底層有學習知識的願望。因此,孔子決定自己辦學,廣招學生,傳授知識。

  上面這句話的含義實際上就是說:「只要交學費,就可以入學。」為什麼孔子要說這句話呢?兩個原因,第一,很多人不敢來報名;第二,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來報名。

  為什麼很多人不敢來報名?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就從來沒有過私立學校,按照周禮的規定,士以上階層擁有在公立學校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同時,並沒有給平民受教育的權利。那麼,平民有沒有資格受教育呢?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完全取決於統治者的態度。用現代話說,這是個法律空白。所以,孔子辦私校就是打政策的擦邊球,可以說,打擦邊球的祖師爺也是孔子。但是嚴格來說,孔子私校是違背周禮的。

  還好,當時魯國國君被架空,掌權的三桓家族也懶得管這樣的事情,孔子的私校因此才能夠開張。

  孔子的擦邊球雖然成功了,可是誰來報名呢?士以上階層可能質疑孔子的水平和私校的合法性,平民則很害怕自己沒有資格受教育。因此,敢來報名的並不多。

  為什麼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來報名呢?因為這是孔子養家糊口的飯碗,沒有人報名,就意味着沒有收入,拿什麼養老婆孩子?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孔子對大家說了這樣的話,意思就是:來吧,只要交學費,就可以來學知識。

  孔子的學校沒有設招生門檻,只要交學費,不論出身,一概招收。

  因此,孔子創辦學校,也就是為了生活,談不上什麼社會擔當。

  有人會說孔子只認錢,是拜金主義。但是,拜金主義與等級制度相比,不是人性很多、公正很多了嗎?錢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掙到的,可是那種基於血緣的等級制度就是拼爹,那是從娘胎里的不公正。

  【現實解說】記得N年前我們就自詡義務教育了,不過那是家長的義務。後來好了,終於是國家的義務了。不過國家義務不是那麼容易給的,要上公立學校,也就是要享受義務教育,需要很多證件的。簡單羅列一下:出生證、身份證(全家的——身份證不是本地的,要暫住證或者居住證)、戶口本、母親的計劃生育證、獨生子女證(超生的要罰款處理書和發票)、房產證(租房的要租賃合同)、父母的社保證、非本地戶籍的要在戶籍地教育部門開具《就學聯繫函》等等。

  農民工子弟要整這麼多證……就算整到了,也未必能被錄取。怎麼辦?農民工學校招生來了:只要交錢,就能上學。

  農民工學校,孔子的學校,噢耶。

  1.5(15.39)★★★

  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都可以來學知識,不分族類。」

  【解析】這句話的翻譯歷來有些亂七八糟,字數越少,衍生的涵義越多,因此大家都來猜猜猜。從來沒有人把這一句話與孔子私校招生聯繫起來,以為這就是孔子吃飽了沒事幹發明的名人名言。

  這句話與上面的一段話是同期的,也就是孔子私校招收學生期間。

  我們不妨來還原現場。

  孔子私校門口來了許多人,有士有平民還有野人,大家都很好奇,但是沒有人報名。孔子一看,要想辦法忽悠他們入學啊。

  「你們為什麼不報名啊?不想學習知識?」孔子問大家。

  「不是啊,我們不是士,不知道有沒有資格啊。」有人說。

  「我們是士,可是不知道來這裡學習合不合規定啊。」有人說。

  於是孔子回答:「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加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孔子私校最早的招生口號。

  所以,「有教無類」並不反映孔子的境界,而只是招生的策略或者說原則而已。而「有教無類」的反面依然是等級制度,以及後來的戶籍制度。

  事實上,孔子私校早期的招生情況很不理想,在為數不多的學生中,大多數都是平民階層,譬如顏繇、子路等等。直到後來孟孫家的南宮敬叔來投學,才為學校撐起了一點面子,學生的層次也才開始提升到士一級。

  為了擴大招生,孔子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鍍金術」或者「留洋術」。孔子在南宮敬叔的幫助下,從魯國公室申請到了一筆「留學經費」,於是在南宮敬叔的陪同下前往當時的周朝偉大首都洛邑(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遊學,據稱曾經前往當時天下第一學者老子那裡請教,兩人混得關係不錯。後來,孔子回到魯國,大肆渲染老子如何高深莫測,自己與老子怎樣學術切磋之類。於是,整個魯國都知道孔子去了偉大首都留學,並且與天下第一高人老子關係非同一般,這說明什麼?說明孔子的學問也了不得啊。於是,很多人前來報名。

  不要以為這是筆者的妄斷,《史記》中太史公很巧妙地說明了這件事情,這樣記載: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亦稍進焉。翻譯過來,就是孔子從偉大首都回來之後,很多人前來報名了。太史公為什麼要提這樣一句?《史記》中很多這樣的記載都頗含深意,太史公看問題的深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而言語之精妙只能讓後人嘆為觀止。

  【現實解說】××媒體前段時間猛烈抨擊××市政府每年給機關幼兒園的數千萬的財政補貼,機關幼兒園收費便宜、設施先進、服務周到。不過,不是人人都能上機關幼兒園,你要是公務員的子女才行。事實上,每座城市都有數量不等的享受財政補貼的機關幼兒園,而且只有公務員的子女能夠享受。這就是:有教,有類。

  此外,稍為大一點的城市,都會有一所學校主要面向官員子女招生。這,也是:有教,有類。

  只有農民工學校例外,這裡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1.6(14.5)★★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文】南宮适問孔子:「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解析】孔子為什麼讚揚南宮适呢?因為南宮适的問題說明了一個道理:有才無德,才能反而會成為滅亡自己的武器。品德高尚的人,即使你不去爭奪,天下人都會遵從你。

  羿,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善於射箭,曾奪夏太康的王位,後被其臣寒浞所殺。傳說中后羿射日,就是他幹的,嫦娥是他的老婆。奡(音奧),寒浞的兒子,後來為夏少康所殺。奡力大,善於水戰。禹,夏朝的開國之君,善於治水,注重發展農業,大禹治水就是他老人家。稷,周朝的祖先,又為穀神,教民種植莊稼。

  南宮适就是南宮敬叔,是孟孫家族家長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的弟弟,魯國的鑽石王老五。孟僖子當初隨魯國國君出使楚國,因為不懂周禮而出醜,回國後就下決心讓兩個兒子好好學周禮,聽說孔子精通周禮,就讓南宮敬叔來學習。南宮敬叔就成為孔子學生中地位最尊崇的一位,也成了孔家私校的招牌。南宮敬叔雖然出身高貴,但是沒有紈絝子弟的惡習,學習認真並且對老師很尊重。因為家族的地位,南宮敬叔還說服魯國國君出人出車出錢,資助孔子前往周朝偉大首都洛邑參觀學習,這讓孔子感念了一輩子。從歷史記載看,南宮敬叔很可能早夭。

  那麼,對於南宮适的這個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呢?為什麼要在南宮适走之後讚揚南宮适呢?大致的分析,孔子是一個講周禮又講面子的人,從社會地位講,南宮适是上大夫,自己不過是個士,地位相差懸殊;但是,在學校里,自己是老師,南宮适是學生。因此,孔子可能覺得這個時候措辭比較困難,居高臨下不好,太謙卑了也不好,當面表揚又容易被理解為奉承。因此,索性不說話。

  類似這樣不好回答乾脆就不回答的情況,還有其他好幾例。

  【現實解說】亂世之中,炫耀武力接近於自取滅亡。相反,韜光養晦,低調發展往往能夠笑到最後。

  1.7(5.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孔子評論南容說:「國家有道時,他有官做;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解析】南容,就是南宮适,南宮适字子容,因此又叫南容。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南宮适這個鑽石王老五,當然是再好不過。那麼有兩個問題,南宮适這樣的鑽石王老五,為什麼能看上孔子的侄女?孔子又怎麼可以做侄女的主?

  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作孟皮,天生腿有殘疾。孔子和哥哥歲數相差較大,並且在孔子成年之前沒有見過哥哥,兩人之間的關係按理應該比較疏遠。可是,兩人的關係事實上不錯,猜測可能是孟皮在孔子的身份認證上很關照弟弟。

  孔子的侄女就是孟皮的女兒,出身一般,大概是長相出眾,因此被南宮适看中。而按照周禮,如果家中長子有殘疾,就不能擔當家長。孟皮天生腿有殘疾,因此孔子應該是孔家的家長,從這個角度說,孔子有權力替侄女做主。也有可能當時孟皮已經去世,孔子因此替侄女做主。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這樣打着燈籠都找不到的姻緣,孟皮全家除了歡天喜地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孔子評價南容的話,不是已經發生過的,而是按照南容的性格推算出來的。

  【現實解說】現在我們知道,出身豪門,身家萬貫,而能克勤克儉,保守家業,不容易;根正苗紅,仕途順利,而能不驕不躁,免於刑戮,也未必容易。富貴子弟,而能保持平常之心,不容易。

  1.8(11.6)★★★★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南容三次執圭求婚,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註:傳統所有譯法,都把「三復白圭」說成三次誦讀「白圭」之詩。)

  【解析】白圭之詩指《詩經·大雅·抑之》的詩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蘭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點還可以磨掉,我們言論中有毛病,就無法挽回了。這是告誡人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語。

  但是,這樣的解釋未免牽強了一點。圭,古玉器名。長條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春秋時期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以為禮器。春秋時期,求婚時要送禮的,叫做納彩。諸侯一級送圭,士一級送雁。孔子時期的魯國已經禮崩樂壞,三桓的禮數都按照諸侯的級別。因此,南宮敬叔三復白圭不是三次念詩,而應當是三次執圭求婚,孔子婉拒兩次之後,第三次接受,這樣以顯示南宮敬叔的誠意。而且,婉拒兩次之後才答應,這也是當時的規則。

  為什麼歷來的譯法都要把圭玉說成「白圭」之詩呢?因為南宮敬叔執圭求婚是不符合周禮的,孔子竟然接受,豈不是有違孔子的一貫信念?豈不是給孔子臉上抹黑?所以,為聖人諱,歷朝歷代篡改了這句話的原意。

  【現實解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好禮送給丈母娘;拒絕一次不要緊,說明送禮不夠勤。

  1.9(5.1)★★★★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譯文】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裡,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解析】女兒嫁掉了,嫁得有點匆忙啊。為什麼匆忙把女兒嫁給一個罪犯?看看背景吧。

  公冶長是誰?有說是孔子的學生。不過,先來看看公冶這個姓氏。

  公冶,出自姬姓,為季孫氏的後代。季友有後人叫季孫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孫冶。所以,公冶長是季孫家族的人。有記載公冶長是齊國人,這很正常,魯國人移民齊國的非常多,就像今天移民美國一樣。所以,孔子除了欣賞公冶長這個人之外,恐怕還看重他的季孫家族的背景。

  侄女嫁給了孟孫家,女兒嫁給了季孫家的疏族,在攀高枝傍大款這一點上,孔子與常人並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公冶長沒有什麼成就,他的家族背景也並沒有能夠幫上老丈人。可以說,孔子嫁女不太成功。

  關於公冶長,有一段明顯是後人杜撰的小故事。說是公冶長通鳥語,一天,他聽到鳥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你吃肉,我吃腸。」於是公冶長認為是老虎咬死了一隻羊,就趕到南山去看個究竟。誰知到了南山,竟是一個人在那裡被殺。這時,恰巧官府的人趕到,把他當做殺人疑犯抓了起來。公冶長說他受了鳥騙,官府的人就命人把米用鹽煮了餵給籠中的鳥吃,然後把鳥提到公冶長面前。小鳥邊吃邊叫,官府的人問:「這小鳥叫的是什麼?」公冶長說:「小鳥說米里有鹽。」官府的人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釋放了他。這段故事,就是為公冶長入獄找個好聽的理由。至於公冶長究竟為了什麼入獄,不詳。

  【現實解說】看過一個人,然後在他處於低谷的時候去攀親,這相當於股市上的逢低吸納。但是一定要看清楚,如果把垃圾股看成了潛力股,那就一輩子高度套牢了。

  1.10(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的事都能容忍的話,那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

  【解析】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魯莊公、慶父、叔牙和季友,魯莊公死之後,慶父和叔牙想要篡位,結果季友先後殺死了兩個哥哥,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出於這裡。但是季友出於對兩個哥哥的歉意,因此決定自己三兄弟的後人世代繼承職位,世襲司徒(季孫)、司馬(孟孫)、司空(叔孫),共同執掌魯國國政,因為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人,被稱為「三桓」。三家團結一致,因此實力越來越強,國君反而成了擺設。原本魯國是六卿制,三桓之後,逐漸取消了另外三個卿,只有三桓具有卿的級別。此外,三桓基本瓜分了魯國的土地,軍事和經濟實力遠超國君以及其他家族,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實力和地位,他們不把國君放在眼裡,公然違背周禮。

  古時一佾(音義)為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孫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當時的情況是魯昭公祭祀魯襄公,同時季平子祭祀季友。按照規定,魯國可以使用天子規格的禮儀,因此祭祀魯襄公用祭祀天子的標準。於是,魯襄公的廟裡上演祭祀舞蹈,舞蹈名稱為《萬舞》,一共需要六十四名演員,組成八八演出方陣,稱為八佾。與此同時,季孫家的祭祀竟然也採用天子規格,也上演《萬舞》。

  當時三桓基本上瓜分了魯國的地盤,魯國國君的地盤已經非常小,國庫收入越來越少,已經無力支撐國家歌舞團等機構,因此不得不解散,原本屬於國家公務員的藝人們只能自謀出路。國家有祭祀的時候,就花錢請他們來表演。這次祭祀,因為兩家撞車,藝人們就必須做出選擇了。一來畏於季孫家的權勢,二來見錢眼開,誰出價高,就去誰家表演。結果,大家紛紛去了季孫家,於是季孫家上演正宗《萬舞》,而魯襄公的廟裡只有兩個上了年紀的藝人在跳《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