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 - 第2章

王樹增

看到共產黨人的意見後,蔣介石的感受是:「腦筋深受刺激。」 

蔣介石與毛澤東進行了單獨談話。——陪同毛澤東前往重慶的胡喬木回憶,在重慶,蔣介石與毛澤東會面有十一次之多,大多是在公開場合,但兩人的幾次重要會談都是秘密的,蔣介石開出了價碼:承認解放區事實上是絕對行不通的,在中共真正做到軍令政令統一之後,各縣的行政人員經中央考核後酌情留任,省一級人員乃至省主席可以考慮邀請中共人士擔任。關於政治問題,國民政府正考慮把戰時國防最高委員會改組為政治會議,各黨派代表都可以參加,但是中央政府的組織和人事暫不變動。如果中共方面現在就想參加政府,可以考慮。也可以增加中共在國民大會的代表名額,但是現在的國民代表不能重選。關於軍隊問題,國民政府能夠允許的最高限度是:中###隊整編為十二個師。

坐在蔣介石對面的毛澤東不置可否。共產黨方面已經得到關於蔣介石談判底線的情報,這份由中共南方局提供的情報相當準確:蔣介石在軍隊問題上最後可能讓步到十六個師,國民大會的代表名額可以讓步到百分之七。至於蔣介石說的省主席一職可以考慮邀請中共人士擔任,情報援引國民黨內部人士的說法是:到非讓步不可的時候,蔣介石準備讓毛澤東出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無法得知,當毛澤東聽說蔣介石準備讓他出任中國一個偏遠省份的「主席」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

除了對共產黨提出的「承認蔣先生在全國的領導地位」這一條表示「不勝讚佩」之外,國民黨方面對其他問題沒有任何讓步的跡象。就在國共兩黨艱難地討價還價的時候,參與談判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態度突然強硬起來,原因是他必須帶着國共談判的某種成果回國述職。於是,赫爾利不耐煩地宣稱:要麼承認國民黨統一,要麼宣布談判破裂。毛澤東對赫爾利說,我們的態度是:不承認,也不破裂,問題複雜,還要討論。

赫爾利空手回美國去了。

蔣介石焦躁不安。在他看來,毛澤東和共產黨人依舊是「匪」。而之所以還要與毛澤東周旋,其目的,蔣介石在給各戰區司令長官的密令中表述得明白無誤:「目前與奸黨談判,乃係窺測其要求與目的,以拖延時間,緩和國際視線,俾國軍抓緊時機,迅速收復淪陷區中心城市。待國軍控制所有戰略據點、交通線,將寇軍完全受降後,再以有利之優越軍事形勢與奸黨作具體談判。彼如不能在軍令政令統一原則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毛澤東也十分疲憊,但是只要和談的期待還有,他就必須堅持下去。毛澤東出席了由孫中山之子孫科舉行的盛大酒會,與宋慶齡、馮玉祥、邵力子、張治中、沈鈞儒、郭沫若、傅斯年等一一舉杯。他把《沁園春?雪》贈給了辛亥前輩柳亞子——這首一九三六年冬天寫於共產黨人艱苦轉戰中的詩作,以傲視群雄的氣概再次令蔣介石「深受刺激」。他還出席了包括白崇禧在內的國民黨軍高級將領舉行的歡迎宴會或茶話會。他主動宴請各界朋友,從政界、軍界、文化界到產業界。他甚至看望了一向###的陳立夫和戴季陶。

但是,令人擔憂的事情還是出現了。此時,美軍不但占領了從廣州灣到秦皇島的沿海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還動用飛機和軍艦日夜兼程地幫國民黨軍運送兵力。更嚴重的是,國民黨中統局擬定了以「蔣總統要經常諮詢國事」為藉口扣留毛澤東於重慶的計劃。延安給毛澤東發來電報,建議毛澤東回來。毛澤東的態度是:繼續留在重慶。同時,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反擊胡宗南、閻錫山、傅作義向解放區發動的進攻,打幾個大勝仗支援重慶談判。

第一章

青春作伴好回鄉(10)

局部的軍事衝突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在華美軍在那個時刻所充當的角色充滿戲劇性。他們在幫助蔣介石日夜運送兵力的同時,竟然也為共產黨人做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那就是用飛機把共產黨的將領們送到了前線。就在滯留延安的共產黨將領急需返回各解放區的時候,恰巧有一架美軍觀察組的運輸機從西安飛到延安,於是共產黨人便對美軍飛行員說,能否幫助我們運送幾個人去太行山?美軍飛行員在沒有詢問究竟是什麼人的情況下痛快地答應了。飛機離開延安的那天,中央外事聯絡科長黃華去機場給美軍飛行員送行,看見機翼下準備登機的一群人時,嚇了一跳,這些人是:劉伯承、鄧小平、陳毅、薄一波、林彪、滕代遠、張際春、陳賡、陳再道、陳錫聯、蕭勁光、宋時輪、楊得志、李天佑、鄧華、王近山、傅秋濤、鄧克明、江華和聶鶴亭。黃華當即向軍委秘書長###請求陪同飛行,因為一旦出了問題,他可以充當翻譯。在小小的道格拉斯運輸機的貨艙里,二十一位共產黨高級將領擠在一起。——如果這架運輸機真的出了事故,中國解放戰爭的歷史也許會是另一種樣子。

四個小時之後,飛機降落在太行山深處的一個簡易機場。

共產黨將領們立即奔赴各解放區。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共產黨代表與國民黨代表在重慶桂園的客廳里簽署了《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這就是中國當代史上著名的《雙十協定》。

毛澤東要離開重慶了。蔣介石與毛澤東又見了一面,並進行了長談。蔣介石說,國共兩黨,不可缺一,黨都有缺點,也都有專長。我們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十年之內總要搞出個名堂,否則對不起人民。毛澤東向蔣介石談起土地革命。蔣介石聽後說,很好,將來這些事都給你們來辦。最後,蔣介石再次勸告毛澤東,不要搞軍隊,如果專門在政治上競爭,可以被接受。毛澤東則表示,贊成軍隊只為國防不為黨派。於是,蔣介石對毛澤東說,我們二人能合作,世界就好辦了。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一日,毛澤東與蔣介石握手道別。

他們誰都沒有想到,此一別便是他們的永別。

闖關東

狹窄的公路淹沒在中國北方八月末的秋色之中,兩支武裝相距三百米在公路上對峙着。武裝的一方是一群外國人,汽車上架着重機槍,一門八十二毫米無後坐力炮和一門三十七毫米平射炮已做好射擊準備,武裝人員手中的輕機槍、手槍和轉盤式衝鋒鎗均已子彈上膛。武裝的另一方是中國人,灰色粗布軍裝上沒有任何軍銜標記,每人手中是清一色的日式步槍。

紅了的高粱和黃了的豆莢將大地染得斑斑駁駁。

這是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的上午,毛澤東正在重慶濕熱的暑氣中前去拜訪孫中山的###宋慶齡,一大批中外記者蜂擁跟隨。而在距重慶數千公里的渤海西岸,在一個名叫「前所」的小火車站附近,具有歷史意義的場面出現了。

蘇聯對日宣戰後的第三天,朱德總司令發布了「第二號命令」:

延安總部命令第二號

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並準備接受日、「滿」敵偽軍投降,我命令: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

第一章

青春作伴好回鄉(11)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駐河北、遼寧邊境之李運昌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總司令 朱德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五時

這個重要的軍事命令中隱含着一個重要的地域名稱:中國東北。

儘管對這一命令的政治和軍事背景了解不多,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運昌還是率領着這個小小根據地的全部人馬——一萬三千名官兵以及五個地委書記和兩千五百多名地方幹部,分三路開始向熱河、遼寧和吉林進發。這是抗戰結束後向東北開進的第一支共產黨武裝。

四天之後,他們越過了長城。偵察參謀董占林率領偵察班僅用幾支手槍,就迫使山海關附近前所車站的四百多名偽軍投降了。然而,在這個小車站上,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凱焦慮起來:上級命令他們與進入東北的蘇軍會合以配合作戰。但是,蘇軍現在哪裡?正在費盡思量的時候,十二團副參謀長羅文率領的另一路偵察小組帶來了消息:一支看上去好像是蘇軍的偵察分隊,從赤峰方向急速開來,距離這裡已經很近了。果然,遠處煙塵滾滾,五輛汽車衝進車站後戛然而止,蘇軍官兵隨即展開了戰鬥隊形。

這是進入中國境內作戰的蘇軍首次遇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但是蘇軍無法弄清眼前這些手拿武器的人是幹什麼的。偵察科長找來的一位曾在海參崴做過工的老漢前去交涉,但是,蘇軍的翻譯竟然是個蒙古人,俄語和漢語的水平還不如「海參崴老漢」,雙方無論如何都難以溝通。更糟糕的是,曾克林攜帶的唯一一部電台此刻與關內的聯繫中斷了。

雙方的持槍對峙持續了兩個小時。

突然,曾克林對唐凱說:讓他們看看你的胳膊!

唐凱恍然大悟,他把衣袖捲起來,露出右臂上一個醒目的印記:鐮刀和斧頭。

蘇軍軍官看清楚這個圖案後,愣住了。

唐凱,湖北黃陂一個苦命的孩子。十三歲的他在茅屋的油燈下,用鋼針沾着草木灰,在自己的右臂上一針一針地刺出一個完整的鐮刀和斧頭圖案。死也不反悔!自此,這個圖案一直印刻在唐凱的身體和心靈上,直到成為共和國將軍的他於八十三歲那年終老之時。

蘇軍軍官大叫:「格米尼斯特(共產黨)!」

一個蘇軍士兵舉着電報跑來,後貝加爾方面軍發來的電報說,莫斯科已經聯繫上了延安,延安方面向他們解釋了「冀熱遼」是怎麼一回事。

名叫伊萬諾夫的蘇軍營長向唐凱伸出了雙臂。

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極具象徵意義。從軍事角度看,這是出兵中國打擊日軍的蘇軍與共產黨軍隊的首次會合;從政治角度看,這次會合在第一時間確定了共產黨軍隊與蘇軍的同盟關係。

接着,兩支武裝開始了首次合作:攻擊山海關。在與日軍方面談判無效後,蘇軍的大炮在後面轟擊,曾克林和唐凱的部隊在前面衝鋒,戰鬥以共產黨官兵犧牲百人和蘇軍犧牲兩名士兵的代價勝利結束。

一九四五年,伴隨着日本投降,中國東北突然出現了政權真空。

國共雙方都知道東北的重要性。

國共雙方收復東北的命令幾乎同時下達。

但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差別立刻顯現:國民黨軍主力集結在西南地區,那裡與東北是中國版圖的兩極。此時,通往北方的鐵路因為戰爭大多處在癱瘓狀態,修復進度十分緩慢。即使請求駐華美軍援助,僅僅依靠飛機和軍艦,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運送過多的兵力。而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敵後根據地,最近的距離東北南部邊緣僅百公里。共產黨武裝兵力不多,但官兵執行命令堅決。這些窮苦人家的子弟,自他們投身共產黨軍隊的那天起,就未奢望過搭乘任何一種交通工具,他們的奔襲轉戰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腳。他們沒有輜重,除了一支步槍、少量的子彈和幾顆土造的手榴彈外,最重的就是乾糧袋,因為在他們出發的時候,根據地的百姓往乾糧袋裡塞了不少可供路上充飢的食物。

第一章

青春作伴好回鄉(12)

一九四五年九月五日,曾克林和唐凱的隊伍到達瀋陽。瀋陽的百姓第一次看見八路軍,歡迎與圍觀的人蜂擁而至,手裡舉的旗幟更是五花八門:鐮刀斧頭紅旗、青天白日旗、美國的星條旗、英國的米字旗,甚至還有偽滿洲國的龍旗和日本的太陽旗。——這就是那時候的中國東北,怪異的民眾心理與混亂的社會秩序斑駁相交。

此刻,對於蘇聯,徹底打敗日本關東軍已不是問題,難題是如何處理國共兩黨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從意識形態和政治信仰上講,蘇軍與共產黨武裝應該更親近一些。但是,由於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缺乏了解,更由於牽涉到未來的在華利益,蘇聯必須遵守《雅爾塔協議》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將日本投降後的東北政權交給國民黨而不是共產黨。就在共產黨的一支規模不大的隊伍突然出現在瀋陽的時候,蘇聯方面得知了美國為蔣介石政府向中國北方運兵的龐大計劃,特別是美國軍艦已經進入渤海灣的情報。蘇聯方面感到了嚴重的不安——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再微弱,終究是制約國民黨政府與美國聯姻的一種力量,蘇聯有必要在國共兩黨之間尋找一種有利於與美國抗衡的政治籌碼。

九月十四日上午,在延安沒有得到任何通報的情況下,一架蘇軍飛機降落在那塊已經成為機場的空地上。曾克林從機艙里一鑽出來,就朝跑過來的警衛戰士高喊:快去報告!我從東北來!我把蘇軍代表請來了!

駐紮在長春的蘇軍最高司令官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全權代表貝魯羅索夫上校和翻譯謝德明中校到達延安。

朱德立即接見了蘇軍代表。

貝魯羅索夫上校聲明他的軍階不高且權力有限,此行僅為傳達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四點聲明:

一、按照蘇軍統帥部的指示,蔣軍和八路軍進入東北,應按照特別規定的時間。

二、蘇軍退出滿洲之前,蔣軍和八路軍不得進入東北。

三、因八路軍單獨部隊已進至瀋陽、平泉、長春、大連等地,蘇軍統帥請朱總司令命令各部隊退出蘇軍占領之地區。

四、未經蘇軍允許進入東北之蔣軍部隊,已被蘇軍繳械。蘇軍統帥部轉告朱總司令,蘇軍不久將撤退,屆時中國軍隊如何進入東北,應由中國自行解決,我們不干涉中國內政。

最後,出自同屬共產黨陣營的原因,貝魯羅索夫上校禮貌地補充道:「我的上級馬林諾夫斯基元帥,不論對總司令個人還是對八路軍,均抱深厚之同情。」

午飯後,曾克林向中央匯報了他們進入東北的經過,隨後詳細描繪了當前東北的情景:社會秩序混亂,依舊由偽警察維持治安。蘇軍占領了東北的所有大城市,正忙着把重要的機器設備裝上火車運往蘇聯。日本軍隊遺留下大量的軍用物資,特別是大量的武器,沒有人接收。

事後證明,曾克林關於「輕重武器及資財甚多,無人看管,隨便可以拿到」的說法是誇張的,這給後來進入東北的部隊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但曾克林當時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他深知此刻任何猶豫和遲疑都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他急切地盼望中央速下決心,立即派遣大批幹部和部隊去東北,使共產黨人成為那片黑土地的主人。

晚上,中央政治局徹夜開會,最終形成一個重要決策:捨棄南方的所有根據地,全力搶占東北。會議決定:抽調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分別率領兩萬幹部和十萬部隊開赴東北。同時,派遣彭真、陳雲、伍修權、葉季壯以及報務員段子俊和譯電員莫春和,立即跟隨蘇軍飛機飛赴東北,在瀋陽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負責黨在東北的一切工作。

第一章

青春作伴好回鄉(13)

九月十六日,蘇軍的飛機從延安起飛。在山海關落地加油時,飛機衝出跑道,機頭插進一塊稻田裡,機尾高高地翹起,機艙里的人和物全部倒進前艙。伍修權、莫春和與段子俊受了輕傷,彭真的頭部受到撞擊,葉季壯受傷最重被抬出飛機,只有陳雲奇蹟般地毫髮無損。九月十八日,他們到達瀋陽,隨即成立了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局的辦公地點選在了張作霖的大帥府。

此刻,關內各解放區部隊開始了向東北的急行軍。

以開荒聞名的三五九旅一部在河南林縣接到命令後迅速北進。由於中央關於東北情況的通報已經下達,官兵們中間流傳的說法是:「東北遍地是物資,槍炮要多少有多少。」部隊把所有的重武器都留在了當地,手裡的輕武器也在北進的途中走一路送一路,不少官兵甚至用自己的槍支和冀中軍區的地方部隊換了自行車。

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三師是當時進入東北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早在九月十四日,黃克誠就以個人名義給中共中央發去電報,建議立即派部隊去東北「創造根據地」。九月二十三日,第三師接到中央的命令後,四個作戰旅和三個特務團共三萬五千人立即從蘇北淮陰出發北上。黃克誠沒有輕信東北到處是武器和物資的說法,不但堅持讓官兵把武器都帶上,而且還帶上了過冬的棉衣。事後證明,他的這個命令具有驚人的預見性。

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分別從陸路、海路進入遼東半島。毛澤東更是心情急迫:「……務使每日不斷,源源北運。山東應出之兵,請分別陸行、海運,下月必須出完,並全部到達遼寧省,那邊需用至急,愈快愈好。」山東軍區的所有部隊晝夜兼程,八萬多兵力先後到達東北。

從陸路進發的部隊,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連續徒步急行軍,導致不少官兵因傷病而掉隊。從海路進發的部隊,乘的是臨時征來的帆船,在沒有任何氣象預報和導航設備的情況下,有的船隻不幸失蹤。來自解放區的官兵大多沒有想到,此一去他們將面臨異常殘酷的戰鬥;尤其是那些已經有了妻兒的官兵,別離時面對漣漣淚水誰也不曾想到一別竟是數年;而對於那些日後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官兵來講,此一去便是他們與故土和親人的永別。這些鄉音不同、建制雜亂的共產黨官兵,是後來被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最初基礎。第四野戰軍以其巨大的規模、充實的裝備、官兵們頭頂上的各色狗皮帽子和勇敢強悍的戰鬥作風以及指揮他們的那個精於戰術計算的著名軍事將領而聞名於世。

林彪,僅從單薄的外表上看,不像一位軍事指揮員,更接近一個書生。紅軍時期,年僅二十五的林彪就已成為共產黨紅色武裝的主力作戰部隊——紅一軍團的軍團長,與率領紅三軍團的軍團長彭德懷一起,在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承擔着衝鋒陷陣的角色。抗日戰爭爆發後,林彪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的師長,讓他的名字進入中國抗戰史的平型關一戰,也讓他的身體因中彈受到損傷。一九四五年九月,處於休養狀態的林彪被任命為山東軍區司令員。他在延安登上一架美軍飛機,飛機降落在河北的一個簡易機場,林彪接着騎馬向山東前行。九月二十三日,當他到達河南濮陽的時候,接到了中央讓他北上的命令。林彪只好掉頭,先騎馬到了河北南宮,再換乘汽車到達河北固安,從那裡徒步穿越封鎖線,於十月中旬到達冀熱遼軍區司令部。此刻,他的身邊沒有任何一支部隊,他也不知道自己將指揮哪些部隊。

第一章

青春作伴好回鄉(14)

就在這時中央命令他迅速前往瀋陽的電報到了。這位三十八歲的共產黨將領在少數官兵的護送下繼續北上。而幾乎與此同時,將要成為他的軍事對手的另一位將領——國民黨軍派往東北地區的最高軍事指揮官杜聿明,正在美國第七艦隊代理司令巴貝中將的陪同下,站在美國軍艦上的甲板上瞭望渤海岸邊的一個登陸點。

杜聿明和林彪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但是這個時年四十一歲的國民黨軍將領已經先於林彪到達了其軍事生涯的頂峰。杜聿明指揮的國民黨第五軍,在抗日戰爭中是對日作戰最強硬的部隊之一,他曾是中國遠征軍的副司令長官,在緬北的熱帶叢林中與日軍作戰並率領部隊九死一生的突圍經歷中國婦幼皆知。一九四五年十月十八日,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後,蔣介石當面交代:「你到長春去與蘇軍接洽,要他們根據中蘇條約,掩護我軍在東北各港口(旅大、營口、葫蘆島等)登陸,接收領土主權。」幾天後,杜聿明與他的隨從到達上海,他需要與美軍聯繫自海路運送他的部隊去東北。老部下鄭洞國在上海機場迎接他。軍裝筆挺、馬靴閃亮的杜聿明熱情地邀請鄭洞國一起去東北。

接收東北政權的國民政府人員於十月上旬到達東北,其中有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身份是外交特派員。國民黨官員到達東北,同樣引發了東北民眾的愛國熱情,各色旗子同樣打了出來。蔣經國看見兩個東北孩子互相用日語說話,便問:「你是哪國人?」孩子用漢語回答:「我是中國人!」孩子回答時的表情讓蔣經國心生感動。但是,接下來,在與蘇軍接洽時卻遇到了麻煩。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對國民黨非軍職人員不感興趣,對蔣經國先生更是冷淡。然而,當杜聿明於十月二十八日飛抵長春後,他對這位赫赫有名的中國將領卻極其友好。蘇軍不但表示「歡迎杜將軍帶領中國軍隊接收東北的領土主權」,還同意杜聿明的軍隊在蘇軍管轄的營口港登陸。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特別向杜聿明強調了中蘇之間的友好關係:「我們蘇聯始終要和中國人民友好的……因為我們早就有了傑出的孫中山和列寧他們兩人的友誼。」——對中國國民黨人大談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列寧,可以看出,包括斯大林在內的蘇聯政府官員和軍事將領們,對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信仰分歧的了解是多麼的含糊不清。

蔣介石在重慶聽到這個消息後很興奮。在接收日本占領區的問題上,作為國民政府首腦他受盡了大國的要挾。美國為了鉗制蘇聯,以達到包辦中國各地的受降權、用美械裝備控制中國軍隊的目的,一而再地對國民政府提出各種條件,包括必須由美械裝備的部隊占領中國北方的大城市,否則美國就不提供運輸上的幫助。為了迫使蔣介石答應,美國人甚至把原來允諾交給國民黨軍的三百多輛坦克,交給了駐紮在印度的英軍;而且對於戰後停在中國雲南境內的上千架軍用飛機,美國人寧可將其破壞也不讓蔣介石染指。蔣介石向美國妥協之後,美國才開始幫助國民黨軍大規模地運送兵械。——這哪裡是在自己的國土上「光復失地」?

杜聿明乘坐美國軍艦到達遼河河口。在巴貝中將的陪同下,他們換乘小船前往蘇軍歡迎國民黨軍登陸的營口港,身後跟隨着大批的記者。在記者們身後的海面上,二十多艘美國軍艦滿載着國民黨軍官兵。他們軍裝簇新,鋼盔閃亮,全部的美式武器裝備,嘴裡嚼着美國口味的戰地乾糧。杜聿明的聯絡官已經上岸,杜聿明和巴貝在搖搖晃晃的小船中等待,記者們也在向營口港張望着。等待了幾個小時之後,聯絡官終於回來了,帶來的消息是:「蘇軍衛戍司令不在,國軍無法登陸。」

第一章

青春作伴好回鄉(15)

蘇軍已經撤走,現在占領這裡的是來自山東的共產黨軍隊吳克華部。

這些遠道而來、人數不多、武器簡陋的官兵,面對海面上龐大的美國艦隊,依舊能從容地拆房子修工事,這讓杜聿明和巴貝感到困惑不解和不明底細。於是,巴貝下令軍艦掉頭。在試圖從葫蘆島登陸時,才知那裡也被共產黨軍隊占領了。經過偵察,發現秦皇島只有五百日軍和少量偽軍。杜聿明和巴貝決定在秦皇島登陸。

巴貝對杜聿明說:「美國才是中國真正的朋友,你相信了吧?」

毛澤東已經從重慶返回延安,他把守住山海關的希望寄托在最早進入東北的李運昌的部隊上。但是,李運昌的部隊新兵多,武器嚴重缺乏,平均兩名戰士才有一支步槍,幾門迫擊炮僅有幾發炮彈,且部隊分散在遼西的各個地區,山海關只有一個團。李運昌請求增援。在增援部隊日夜疾進的時候,國民黨軍的試探性攻擊開始了。

國民黨軍對共產黨軍隊的數量估計過高,因此攻擊頗顯遲疑,導致幾次攻擊都未見成效。就在僵持的時候,李昌運部的防禦力量得到了加強: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率領的三個團步行一個月從山東趕到了山海關。

杜聿明親自製定了攻擊山海關的作戰計劃。

除了士氣之外,共產黨軍隊和當時的國民黨軍相比,沒有別的優勢。天氣冷了,從山東長途行軍而來的楊國夫師的官兵們依舊穿着單衣,出發時聽說的到處都是可以隨便拿的新槍大炮根本沒見到影子。而且,這裡不是山東解放區,沒有百姓往陣地上送食物,傷員也沒有人往下抬。十一月十五日凌晨,國民黨軍開始攻擊,共產黨軍隊邊打邊撤,山海關外圍防禦陣地相繼失守。

杜聿明占領了山海關。對於國民黨軍來說,進入東北的大門已經敞開。

毛澤東在延安得知山海關失守的消息後,直接發電報給李運昌,命令他的部隊必須在山海關至綏中一線堅守「至少三星期,多則兩個月」。李運昌回電如實報告說,他的有限兵力分散,缺少武器彈藥,怕是難以完成任務。毛澤東在命令他們不要輕易放棄陣地的同時,命令黃克誠、梁興初部火速在錦西地區集結,準備阻擊北進的國民黨軍。

但是,杜聿明沒有給共產黨軍隊集結的時間。

第十三軍和第五十二軍連續攻擊前進,於十一月十八日占領綏中並接近了錦州。

這時候,林彪已經到達錦州。

林彪的身邊依舊沒有可供指揮的部隊。十一月十五日他收到毛澤東的電報,毛澤東設想待黃克誠和梁興初的部隊到達後,由林彪或者羅榮桓親自指揮,對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進行反擊作戰。可是,黃克誠和梁興初的部隊現在在哪裡?林彪離開錦州前往興城和錦西,在興城,林彪遇見撤到這裡的楊國夫,部隊的情況令他吃驚不小:傷亡很大,極度疲憊,沒有棉衣,甚至沒有鞋,官兵們得光着腳作戰。十一月二十一日,林彪終於等來了梁興初率領的山東軍區第一師七千多人的部隊,他們從山東走到興城足足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艱苦的長途跋涉令官兵們根本沒有立即投入戰鬥的可能。林彪遂致電延安,告之目前部隊不具備作戰條件,要有放棄錦州的準備。

林彪的電報發出的第二天,興城、葫蘆島和錦西相繼失守。

三天後,杜聿明的部隊占領錦州。

錦州失守令林彪意識到形勢的嚴峻,他立即指揮梁興初部對錦州進行反擊,反擊的目標還是在山海關與共產黨軍隊交戰過的那個八十九師。在後路被截斷,主陣地被突破後,八十九師向杜聿明告急。林彪的突然反擊令杜聿明非常意外,他急忙調動部隊增援。但是,就在增援部隊趕到錦州的時候,林彪指揮的共產黨軍隊突然消失了。

幾天以後,進入東北的黃克誠與林彪見面了。他們商討的結果是:就目前部隊的狀況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避戰。寒冬已至,進入東北地區的官兵面臨着極大的生存困難。蘇軍堅持不准共產黨軍隊進入大城市,不准共產黨軍隊接收日軍留下的軍用物資。沒有地方黨組織和地方政權的支持,東北民眾又對共產黨軍隊缺乏了解,近十萬官兵的吃與穿面臨着極其嚴峻的考驗。黃克誠直接給毛澤東發電報,把當時部隊的處境歸結為「七無」:「……部隊五十多天行軍,極疲勞……現在處於無黨、無群眾、無政權、無糧、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之困難情況,部隊士氣受到極大影響……」

儘管一個月後毛澤東發來了關於在東北建立根據地的電報,但是當時共產黨人還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在東北地區站住腳的切實可行的思路。面對看似唾手可得實際難以占領的大中城市,中央依舊指示「準備堅決消滅蔣頑在沈、長、哈三處的着陸部隊,奪取三大城市,其中最有決定意義的是瀋陽城。」

死上梁山,活闖關東。

在中國人的心中,闖關東是情勢逼迫下的鋌而走險。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

日本投降後,中國境內共有一百三十萬日軍和六十八萬偽軍等待受降。

問題是:誰是有權接受投降的「中方」?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草擬了一份中方受降人員名單,由蔣介石侍從室一處主任林蔚和二處主任陳布雷呈送審閱。蔣介石看到名單上有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的名字時,便用紅筆划去了。林蔚和陳布雷小心地解釋說,如果這份名單上一個中共代表也沒有,恐怕無法向國內外輿論交代。蔣介石堅持說:「讓朱德待命好了。」陳布雷事後憂慮道:「先生連這點氣量都沒有,結果必然會弄巧成拙……」

不允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接受日軍投降,但是那些在戰爭中投靠日軍的偽政府人員和偽軍將領,倒被蔣介石列入了受降的中方人員名單:偽行政院副院長周佛海被委任為上海行動總隊總指揮,偽海軍部部長任援道被委任為南京先遣軍司令,偽華北綏靖軍總司令門致中被委任為北平綏靖司令。同時,蔣介石還把幾十萬偽軍收編為國軍,那些昨天還跟隨日軍與中國軍隊作戰的偽軍「軍長」們,一夜之間變換了軍服成為國軍軍長。更奇怪的是,華北和華東地區的日軍,除被共產黨武裝繳械者外,二十六萬日軍反而開始「收復失地」。

於是,中國當代史上出現了這樣一個雖然短暫但奇特至極的現象:日本投降以後,兩個「國民政府」依舊同時存在,並且依舊在同時「履行公務」:一個是在重慶的以蔣介石為主席的國民政府;一個是戰時投靠日本的以汪精衛為主席的「國民政府」——屆時汪精衛已死,陳公博出任代主席。這兩個政府的機關報都叫《中央日報》,兩份報紙的報頭題字用的是同一塊模版。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日報》在日本投降後,宣傳調子即刻從「大東亞共榮」轉換為「大家都來擁護蔣主席」。

「這種利用日本軍隊阻止共產黨人的辦法,是國防部和國務院的聯合決定而經我批准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說。美國政府動用了六億美元,將位於中國西南和西北的國民黨軍運送到華北、華中以及東北地區,其運送總兵力達到十四個軍三十多萬人。美國還直接派遣武裝力量,搶先占領了中國北方的重要交通要地。一個來到中國承擔運兵任務的美軍士兵道出了歷史的真相:「我們應該有勇氣說真話,我們正幫助國民黨軍隊進行其反對共產黨的戰爭。」